我国害虫天敌研究达世界先进水平
——“害虫天敌的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综述
本报记者芦晓春
“害虫天敌的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于年9月15~1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美国、法国、新西兰、蒙古等多个国家及国内20多个省市及地区的6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在害虫天敌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的科学家、世界知名的生物防治公司的企业家及一批致力于生物防治事业的年轻一代等在这次会议上共聚一堂,热烈研讨天敌昆虫大量生产与应用方面的技术、政策等问题,共同推动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业。
举办会议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举办这场会议?记者从作为会议协办方之一的北京市农科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了解到,目前,农林业病虫害的危害严重影响着农林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健康发展。而我国现阶段采用的防治措施仍然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其导致的后果是,使用化学农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保持生态环境、农业持续发展之间形成了十分尖锐的矛盾。
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技术的出现,为缓解这一矛盾带来了希望。特别是都市和设施农业的发展,对生物防治投入品的需求数量也在逐年增大。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以天敌治虫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在世界各国发展迅速。
我国天敌昆虫的研究应用比较早,我国古代就已经用黄蚁防治柑桔害虫。近年来,我国农林病虫害生物防治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天敌昆虫的研究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我国在天敌治虫产业化方面实际投入较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天敌昆虫生产及应用的技术手段和天敌种类的多样性方面差距还较大,无论是天敌产品的种类,还是其生产规模,都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国的一些与天敌昆虫相关的学术组织、研究单位及科技工作者非常注重在天敌昆虫方面的学术交流。“但相对来说,国际交流合作尽管越来越多,但大多为基础研究范畴,并且限于少数单位及学者,且在天敌大量繁殖和应用方面沟通交流较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天敌昆虫研究室王甦副研究员告诉记者。
因此,此次会议就是为了广泛加强与国外同行间的学术交流,让更多的国内学者及从业人员在国内就能与国际上著名的生物防治科学家和国内生防领域专家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学习,并向世界展示我们在此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工作成就,为昆虫防治界及相关行业的同仁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我国有哪些领先世界的天敌害虫保护利用技术?
“在这个领域,我们中国人不应妄自菲薄,这点我们是有信心的。”王甦副研究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团队与国内外10余家科研单位开展多年合作研究,分别从天敌种质资源开发、天敌大规模生产应用以及天敌的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目前很多研究成果已经位于国际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