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六千万留守儿童生存困境:亲情缺位谁来补位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聚焦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六千万留守儿童生存困境:亲情缺位谁来补位
发布日期:2015-09-15 09:46:00  浏览次数:3

给留守儿童一个“家”——对一个6000多万青少年群体生存困境的思考   

  新学年到了。河南临颍县吕庄村,8岁的任文落和同村小伙伴放学后有了新去处:“糖果计划”留守儿童艺术中心。他们找到座位,边写当天作业,边等老师给他们上美术课。

  吕庄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在刚刚过去的暑假,任文落还是没能见到在广州打工的爸爸和在郑州打工的妈妈。但爱好美术的她找到了暑假的“色彩”。整个假期,“糖果计划”公益组织发起人谢北思带着孩子们为村庄的房子“上色”,任文落被孩子们公认画得最好。“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的状态,索性让孩子们专注一些高兴的事情。”谢北思希望孩子们亲手绘就的房子,能让他们感到“家乡很漂亮”。

  在屡屡被留守儿童生存困境的消息刺痛时,“谢北思”们通过一抹色彩,传达出社会的温情。而对这个6000多万的庞大群体,仅仅关注是不够的。怎样汇聚更多力量为他们做些什么?该怎么做?特别是,怎么给他们一个能在心灵中永驻的“家”?

  留守儿童问题,谁才是第一责任人? 

  陕西泾阳县,当地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孙宏建讲了件至今仍觉得扎心的事。前不久,他带着50多个留守孩子去江苏昆山见父母。近在咫尺,却有一位家长以工作忙、走不开为由,一直没见孩子。“那个孩子非常伤心。”

  当社会高度关注这些孩子的时候,家长——他们的第一监护人——到底该怎么承担这个第一责任,讨论得却并不充分。

  “把孩子送过去了父母都不见,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孙宏建的困惑,并非个案。记者在陕西、贵州、江西、福建等地采访留守儿童状况时,屡屡看到、听到类似故事。

  “留守儿童是人们家庭观念缺失的表现之一,但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楼宇烈说。

  新华网一份近千人填写的留守儿童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关于“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原因”,74%的人选择“父母出于经济原因离开家乡”,选择“随迁子女异地入学难”、“中小城镇缺乏就业机会”、“户籍改革进程缓慢”分别占60%、55%和50%,认为“父母缺乏家庭观念”仅占21.6%。针对留守儿童的“第一责任人”,58.2%的人认为是“父母”,35%的人认为是“政府”。

  一位在广州务工的留守儿童的父亲无奈表示,在家乡赚得少只好出来。但接孩子来城市生活不仅成本高,而且诸如异地上学等问题不能解决,所以只能将孩子放在老家给爷爷奶奶抚养。

  “这背后有广泛认同的社会背景,一些隐性问题不容回避。”楼宇烈说,“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养育子女的‘第一责任人’,觉得把孩子给老人、亲戚、学校、政府来养是理所应当的。这是留守儿童现象背后需要重视的本源性问题之一。”

  就像二代农民工和一代相比,出现很多新特点。现在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渐渐具有迥异于传统父母的表现。

  “劝也劝不回来。我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带多久,以后娃儿可怎么办啊。”陕西泾阳县桥底镇留守儿童小雪(化名)的姥姥李康秀很发愁,“娃的父母在新疆务工十几年,虽然日子过得很一般,但已经习惯了当地生活,也有了自己的圈子。他们也想娃,但不会轻易回来。”

  很多背井离乡的父母,最初都是带着“挣钱养家”的原始冲动远离家乡,但“游子忘归”,却不完全出于经济考量。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