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7日,杨小青为学生上开学第一课。

李全位和学生互动交流。
□本报记者 廖晶莹 文/图
尊师重教是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城市如此,农村亦如此。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1个教师节,在农村,人们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向辛勤的园丁送上节日的祝福?在农村教师的眼中,教师节又有怎样的意义?
伴着节日的脚步,记者走进农村学校就此进行采访。
34年教龄老教师:
每一个教师节都伴随感动
“‘感谢杨老师的教导,老师您辛苦了,节日快乐。’一上课,班上的学生一改往常问好的语句,用洪亮的声音表达着对教师祝福。下课后,他们还送来了自己制作的小礼物,有折叠的贺卡,有用木头雕刻的小动物,还有用千纸鹤串起来的风铃……”9月7日,回忆起去年教师节的温馨一幕,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首创小学六年级一班班主任杨小青仍然激动不已。
52岁的杨小青老师在农村小学教书已经34年。在她眼中,每一年的教师节都可以用“感动”二字来形容。
“农村学生的感情非常真挚。”杨小青老师说,在她的教书生涯中,每一年教师节前夕都会收到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这些礼物虽然没有商场里的精美,里面却包含了学生最真挚的心意,自己已将多年来学生们赠送的礼物收藏起来了。
“现在生活学习条件都变好了,但学生的感情依旧没变。”杨小青老师说。
杨小青老师用她的教龄见证着农村小学教学条件的变迁,记录着农村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情缘。
她记得,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上里镇共和小学还建在山边上,学校由简易的房屋、木板订起的桌子、一块黑板、一个讲台、几把旧椅子组成,条件艰苦。“记得那一年教师节,孩子们在班长的组织下给老师唱歌、读诗,那是他们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老师庆祝节日。”杨小青老师说,如今教学条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师生之间的感情依旧如初。“4·20”芦山强烈地震后,爱心企业捐资600万元援建共和小学新修教学楼,更换了崭新的课桌椅,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共和小学师生为表感恩,改名首创小学,新的校园,新的设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照样真挚。
“教师节是师生情感共鸣的一个表达,代表着学生、家长及社会对教师价值的认可。”杨老师说,她最大的教师节心愿,就是孩子们能学到知识,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