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粮食“三量齐增”怪象从何而来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聚焦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粮食“三量齐增”怪象从何而来
发布日期:2015-08-14 08:44:00  浏览次数:18

  本报记者 乔金亮

  近两年,我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6亿吨以上并逐年增加,但进口量增速迅猛,同时粮食库存量也不断增长,尤其玉米等品种积压严重。这种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是以往少见的新情况。那么,发生“三量齐增”的原因在哪里?又该如何破解这种局面?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日前召开的“2015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粮食正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并日趋严峻,若任由其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怪现象:边进口 边积压

  为什么说“三量齐增”是个怪现象?一定时期内国家粮食状况主要取决于粮食生产能力、库存水平和进口能力。通常来说,在需求基本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粮食产量既然不断增长,进口量就不该保持高位;如果进口量不断增长,那么库存就不可能出现积压,毕竟高库存下无需增加进口。

  事实恰恰并不寻常。近两年,我国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6亿吨以上并逐年增加,但进口量增速迅猛,去年全年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同时粮食库存量不断增长,尤其玉米等品种积压严重,库存压力凸显,仓容紧张,进口量却在持续增加,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的新问题。

  陈锡文认为,生产和消费的结构不对称,即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是进口激增的重要因素。去年进口粮食突破1亿吨,但其中七成以上是大豆,全年进口大豆7140万吨,同比增长12.7%。而国产大豆产量只有1200多万吨,表明我国大豆生产满足不了国内需求。

  “三量齐增”现象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其必然性,有些国内短缺品种确需进口,除大豆外,进口部分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饲料用玉米满足了国内多样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余缺调剂性质。主要原因还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

  陈锡文说,大宗农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显示出我国大宗农产品竞争力明显减弱。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泰国进口大米完税价是每斤1.37元,国内晚籼米批发价格比其高51.8%。国产优质小麦批发价是每斤1.55元,比国际市场高56.6%;国产玉米价格每斤1.24元,比进口玉米价格高65.3%。在如此价差之下,粮食加工、贸易企业进口粮食有利可图,自然动力高涨。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