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渭北旱塬上的育种传奇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聚焦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渭北旱塬上的育种传奇
发布日期:2015-07-04 08:33:00  浏览次数:10

  

  梁增基在地里观察一高一矮两个小麦育种材料的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江娜文/图

  54年前,一个叫梁增基的小伙子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没有回他的故乡广东,而是背着行李来到渭北的一个小县城——长武县,从此,在这片土地上,他从风华正茂一直到白发苍苍。

  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中,梁增基育成了三个国审品种、四个省审品种;把旱地小麦的亩产量从60公斤提高到了500公斤。他培育的小麦品种推广后增产25亿公斤以上,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麦浪翻滚的6月中旬,记者在陕西省长武县第一次见到老梁,他才看品种回来,已经82岁高龄,背微微驼,脸色黝黑,头发花白直立着,手里拿着一个记录本,一页纸分了30多个格,记录不同试验品种的表现,每格里面都记着米粒大小的字。

  一个县级农技站育出三个国审品种

  长武县是典型的旱区,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丁家镇十里铺村农民张万福还记得当时的小麦:长得有一米二三那么高,穗子小得像蝇头一样,每穗只有18粒。“那时候,平均亩产只有60公斤,哪个县亩产超过75公斤都要得先进的。”

  那是1961年,梁增基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武县农技站就面对亩产低这样的局面。他动了很多脑筋,“一开始也想从其他地方去引种,但是引来的种子不理想,最后下定决心自己育种。”

  育种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没资料、没劳力、没材料、没场地、没资金……啥都得从零开始。写信去函给全国各地科研单位要种子、要数据;租来二亩地,整地划区,拉行开沟,各式各样的品种撒进试验田里;下种、锄草、施肥,小麦扬花抽穗时一株一株选、一棵一棵作记号,梁增基就泡在地里。

  直到现在,每天到地里转一圈都是老梁的必备功课。午后,记者跟随老梁再次来到试验田。小麦已经半黄,麦穗摇曳着白刺刺的光,晃得人眼睛睁不开。         

  老梁走到一个矮秆品种前,费劲地半蹲下去观察。“梁老师身体不好,可他老放不下。直到去年他还亲自在地里做小麦杂交。”他的学生慕芳说:“大热天的,搬一把小板凳坐在地里,一棵一棵地去雄、授粉,从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7点,戴着个老花镜,做得比我还快。”

  老梁就这么侍弄着小麦过日子,经过了无数次的艰难曲折。到了1971年,两个新品种“7125”和“702”终于问世,比当时的老品种增产20%以上。

  接下来几年里,老梁又用“702”的姊妹系育成了“秦麦四号”。这个品种当时几乎覆盖了整个咸阳北部、陕甘两省6个地市,年种植面积152万亩,成为当时渭北和甘肃旱地小麦面积最大的品种,也因此获得了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7125、702、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长武131……50多年来,老梁育种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就在去年6月,已经81岁高龄的老梁培育的“长航一号”再次通过省级审定。至此在老梁的旱作小麦品种成绩单上已经有了三个国审品种、四个省审品种。这了不起的成就,竟然就是出自一个科研条件简陋的县级农技站。

  现在,张万福种上了老梁的旱作小麦品种:“一亩地就打500公斤,够一家子吃的了。”

  “旱作小麦育种研究对于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品种不但在陕西,在同纬度的其他旱区同样适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陕西省旱地小麦商业化育种联合体首席专家谢惠民告诉记者。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