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模式”突围养老困局
——山东冠县推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李朝民
赵长发是山东冠县一名农村五保老人,进入敬老院后,老人的偏瘫经过院里综合诊治,竟然康复了!此后,赵长发因为勤快,为院里做了不少好事,多次受到院长表扬,又被院民推选为院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更让赵长发窃喜的是,先后有4位老太太看中了他。后来,在院长牵线下,赵长发与其中一位喜结连理。这个有温度的故事,就发生在兰沃中心敬老院。
兰沃中心敬老院荣誉很多,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模范敬老院”称号。2013年4月,全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管理推进会在冠县召开。冠县作为传统农区、财政弱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缘何却做到全国一流?
冠县县委书记牟桂禄说:“最主要的还应归功于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了阻碍五保供养工作的体制机制藩篱,得益于我们探索出了一个具有可复制的突围传统农区养老困局的‘三好模式’,即好机制、好榜样、好服务。”
敬老院建设主体由乡镇政府转为县政府
2006年以前,冠县共有10余处敬老院,但与敬老院数量不成正比的是,全县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不足1%,且敬老院软硬条件只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主要是因为以前敬老院建设的主体是乡镇政府,所以敬老院建设与保障水平的高低,与乡镇经济状况直接相关,导致了不平衡的状况。
难题怎么破?冠县县委、县政府于2006年果敢作出“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确定全县敬老院建设以县政府为主体”的战略决定,将在全县18个乡镇(街道)分区域建设兰沃、冠州、定远寨、东古城等4处高标准中心敬老院,秉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实行五保集中供养。供养对象是农村老年、残障人士或者未满16周岁的孤儿。供养内容俗称“五保”,即吃、穿、住、医、葬(教)。
钱从哪里来?冠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丽慧介绍说,冠县紧抓政策机遇,在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制订了县乡分级承担方案。经过多方努力,2008年底,4处中心敬老院全部投入使用。截至目前,4处中心敬老院全部被评为“山东省三星级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星级评定最高星级)。全县五保对象2188人,现已入住敬老院1598人,五保集中供养率达73%。
为保证中心敬老院的正常运转,冠县建立了以财政供养为主的五保供养体制,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经费财政保障机制的意见》等文件,同时还建立了五保供养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2014年,冠县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4800元,按季度足额由县财政局直接拨付到各中心敬老院。
除集中供养外,其余590名五保对象则实行分散供养,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360元,电费每人每年100元,免费参加新农合,医疗费用全部报销,为住房困难户维修改造住房,切实提高了五保供养对象生活的幸福指数。
如何让幸福永存?冠县民政局局长沙元峰说,在五保集中供养长效机制构建方面,冠县着墨颇多:一是设立机构。县里成立了正科级敬老院管理中心,乡镇中心敬老院确定为具有法人资格的股级事业单位。二是定人员。在政府管理的基础上,面向全社会招聘专业服务人员,大都是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三是资金有保障。将所有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定期拨付,确保了敬老院持续高效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