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垃圾焚烧发电厂“吃不饱”,另一方面,周边乡镇的垃圾要进厂,又面临高额的运输成本——
处理农村垃圾 如何才能两者兼顾
□特约通讯员 王锡敬本报记者 张立峰 文/图
2014年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了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向全国推广四川、山东等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会后本报记者曾走访我省罗江县、丹棱县等地,了解农村垃圾的治理模式。
那么,农村垃圾在被集中清理装上垃圾车后,又会被运到哪里去?垃圾最终是被怎样处理的?近日,记者带着问题来到达川区、通川区部分乡镇,一探究竟。
走访
川东北有个垃圾焚烧发电厂
几年前,达州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佳境环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境环保公司”)的一套垃圾焚烧发电设备,一期投资达4.1亿元,包含垃圾池、水循环冷却塔、发电机、两台垃圾焚烧炉等。公司总经理李兵告诉记者,和传统的垃圾焚烧站不同,公司从国外购进的这套设备能将垃圾焚烧后的热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将垃圾变废为宝。
焚烧垃圾变废为宝
记者在现场看到,公司整个园区内,处理垃圾的流程清晰可见:垃圾车将垃圾运进园区后倒入室内垃圾池,再由垃圾池上方的机械爪将其抓起后丢入焚烧炉,垃圾在焚烧炉内充分燃烧后带动发电机发电,最终并入当地电网输送到各地。“这个垃圾池深约15米,能装1万吨垃圾。”李兵告诉记者。
在中心控制室,大屏幕上跳动着各种数据:功率、汽机转速、主气压力、主气温度、炉内温度、水位等。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就是负责查看各种数据是否正常,若发现问题,会立刻排查故障。大屏幕上显示,1号焚烧炉内温度达到966.92摄氏度,2号焚烧炉内更是达到了1008.85摄氏度,远远望去,焚烧炉内火势很强。
“目前一期有2台焚烧炉,每台每天能烧350吨垃圾,2台一天能 ‘吃掉’700吨垃圾。”李兵告诉记者,使用这套设备,焚烧1吨垃圾能发电240至280度,每度电获得国家补贴的0.25元后能卖到0.65元一度;发出来的电有1万伏特,通过变电站逐步升压至11万伏、22万伏。
项目好却“吃不饱”
“可惜,这么好的项目现在却‘吃不饱’。”李兵说,之前本打算继续投入9000万元建设二期工程,建成后焚烧量能达到每天1050吨。“现在连一期都‘吃不饱’,二期已被无限期搁浅了。公司目前每天只能‘吃’到400多吨不到500吨垃圾,每个月只能开工20天,停工10天。停工这10天除了检修一下设备,几乎没有事情可以做。”
目前的这400多吨垃圾来自哪里?李兵介绍,他们的垃圾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达州市环卫处清运的主城区垃圾,每天约280吨;二是达川区环卫处清运的南外地区垃圾,每天约140吨;还有通川区政府清运的20个乡镇的垃圾,每天约40吨。“加起来每天进厂的垃圾在460吨左右,与日处理700吨能力相去甚远。”
“除了靠外面运来的垃圾,我们也“吃”之前被填埋了的垃圾。”李兵告诉记者,公司当初把一期项目选择在通川区复兴镇九龙社区五组这个位置,就是因为这里是达州市最大的垃圾填埋地,里面填埋了几十万吨垃圾。公司投产后的一年多时间,靠着把填埋的垃圾挖出来烧,还能勉强度日。“但从2014年8月开始,已再无填埋的垃圾可烧,每天200多吨的缺口没法填补,我们正在联系更多地方,希望能将更多的垃圾运至我们这里。”
记者查阅地图发现,除了李兵说的地域,达州市还有达川区的大部分乡镇以及周边大竹县、渠县、宣汉县、开江县和万源市5个县(市)的垃圾没有被覆盖到。谈其原因,李兵一声叹气:“主要是因为距离远了,垃圾运输成本太高,周边县 (市)政府都不愿意拉。”如果目前的局势得不到改变,公司收回投资并盈利将会遥不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