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丰收不一样的方式”之科学用肥:
四川“新老把式”当好肥的家
本报记者张艳玲
从5月中旬施了底肥,四川省大邑县三岔镇的种粮大户朱永久每天都要到新流转种下的秧田里转转。大半个月过去了,眼看就到了水稻分蘖晒田的时间,老朱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耰耡不惮勤,常恐地力瘦”,真正道出了庄稼人的心声。芒种过后,四川盆地稻田葱郁,瓜果飘香,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听种地“老把式”的用肥之道。
鼠标一点配方到手
老朱种水稻已经有年头了,因为怕管不过来,这些年面积一直维持在50亩左右。今年,他左右权衡后新流转了200多亩地。“原本还担心摸不清土壤情况,施肥不当影响产量,没想到专家系统早把每块地弄得一清二楚了。”老朱说,今年镇上专家系统开出的施肥处方帮了大忙。
在三岔镇众合农旺经营部,记者见到了老朱口中的这台看起不来并不起眼的电脑查询系统,并见识了“专家”看地开方的能耐。在经营部负责人李世清的演示下,记者看到,梅花社区近千户村民的地块信息都已进入系统。“只需要找到自家田地的位置,电脑就会显示地块的土壤指标。”
李世清以梅花村二组陈代兵的地块为例,在品种栏上输入“水稻”,在目标产量栏上选择高产选项,按下查询键后,电脑马上就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施肥方案。
“现在农户买肥料,只需要一个电话报上户主名字,我们就可以根据专家系统给出的配方‘抓药’后送上门。”李世清告诉记者,不仅比以前更方便快捷,而且真正做到合理对症施肥。
成都市农技总站站长李浩介绍,这套专家系统由农技总站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开发,经过前期大量的数据采集整合后,形成了以地块为最小单元的测土配方施肥图。目前成都市主要的农业大县都已经覆盖,为方便农户测土配方施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化肥用少了产量反而上去了
“以前肥料是论包起卖,现在不一样了,论斤卖!”今年58岁的李世清从事农资销售已近40年时间,他指着店里大大小小的托盘称告诉记者,到了施肥季节,店里每天称肥料都忙不过来。
为啥会有这样的变化?“现在每块田都有了配方,氮磷钾肥各自用量配比清清楚楚,分别需要多少就买多少。”李世清说,以前农民施肥只能跟着经验来,为了有好收成,抱着“宁多勿缺”的想法,难免超量施肥。
不仅肥料的卖法不一样了,用肥结构也变了。“就拿磷肥来说,现在用量已经极大减少。为啥?地里不缺啊!”李世清告诉记者,自从专家到地里取样检测后,老百姓现在都不再盲目施磷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