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精准扶贫,甘肃敢啃“硬骨头”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聚焦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精准扶贫,甘肃敢啃“硬骨头”
发布日期:2015-06-17 09:08:00  浏览次数:6

  本报记者吴晓燕鲁明

  “全省贫困人口由692万人减少到417万人,贫困面由33.2%下降到19.8%。这两年,是甘肃减少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扶贫开发的成效显著。”在日前举行的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在谈扶贫开发成效的同时,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坦言,实现全面小康已进入倒计时,但甘肃全面小康整体进程还相对滞后,而“往往剩下的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甘肃,历史上曾经“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其贫困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加上基础差、底子薄,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作为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省份,甘肃如何才能啃掉这些“硬骨头”?对此,王三运认为:“以往的‘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的粗放式扶贫已经事倍功半了,未来要趟过‘深水区’、打赢‘攻坚战’,甘肃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加快转变扶贫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和优势兵力,定向‘喷灌’、定点‘滴灌’,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

  在精准扶贫攻坚的新时期,甘肃将如何实现从“漫灌”到“滴灌”的转变?

  精准扶贫“一本账”:做到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

  长期以来,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肃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主战场之一。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说,甘南州的扶贫开发除了扶贫成本高的因素外,还面临产业培育慢、生态压力加大等诸多困难。“在甘南,作为传统优势产业的畜牧业,目前还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低下……”

  其实,不只是甘南州。就扶贫开发而言,分布在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和藏区“三大片区”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每个片区、县区都有自己的“难处”,其中大多数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这种情况,甘肃该怎么办?扶贫攻坚,找准对象是第一步。“如果把贫困看作一个敌人,那么要打赢与贫困斗争的这场攻坚战,首先你就要找准敌人的方位、搞清楚它的状况,要做到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如今,这个比喻成了甘肃各级干部群众的共识。

  事实上,在摸清底数和问题、精准确定帮扶任务上,甘肃早在2012年初就起步进行了探索和实践。2012年,甘肃省委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组织动员省、市、县、乡四级40多万干部,直接联系1.6万个贫困村、67万多户贫困户,在进村入户、摸清底数、吃透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展开结对帮扶。2013年,甘肃又全面启动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明确要“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全省各级挂图作战、严格执行。

  “2013年底,我们对全省58个片区特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的6220个贫困村、129.2万户贫困户、552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进行了建档立卡。”甘肃省扶贫办主任任燕顺说,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17个专项配套实施方案要求,当前全省还要进一步规范建档立卡,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库,对现有的417万名贫困人口,统一识别标准、数据口径,动态掌握基本信息,列出需求清单,明确脱贫措施,做到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