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花是重要的大宗经济作物,在新疆和内地的一些优势产区,其价格高低决定了广大棉农的收入水平。在纯棉生活备受青睐的当下,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如何,影响着下游纺织工业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近些年,中国棉花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但也面临不少现实挑战。业界趋利避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思考发展路径,持续推进经营模式创新,深入挖掘特色消费潜力,正在推动棉花行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6月11日至12日,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浙江宁波举行,吸引了棉纺织业的众多“大佬”与会。国内棉产业经历了近些年的波动后,正在寻求新的转型与突破。
目标价格改革措施还需完善
中国棉花协会会长戴公兴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国内棉产业需要跨越的第一道关口是,如何在以目标价格政策代替临时收储政策、探索推进棉花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试点改革中提升行业竞争力。
据了解,自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试点以来,棉花行业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植棉面积和产量双降,2014年全国棉花产量616.1万吨,比2013年减产13.8万吨;棉花播种面积6328.5万亩,比2013年减少190.5万亩;消费需求略有反弹,2014年我国棉花消费总量约837万吨,同比提高5.9%;棉花价格波动下行,2014年国内棉花均价为17148元每吨,较上年下降11.4%。
“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为棉花市场注入了活力,棉花生产面向纺织消费,国产棉质量得到提升。我国纺织行业处于转型期,低端产能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利润率高的高端产品占比增大。”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骆琳认为,“无论是棉农还是企业,都应走出临时收储政策的惯性思维,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形势,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中国棉花的竞争力。”
对于实施了近一年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戴公兴认为需要总结经验,从完善补贴方式、降低操作成本角度做进一步完善,将补贴发放与产量、质量挂钩,建立“谁种补谁”机制,引导农民选良种、种好地、多投入、重质量,提高补贴的精准性、时效性和科学性。同时,应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棉花生产特征的补贴方式,如可以考虑尝试建立农业保险,采取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促销服务等综合性农业生产服务补贴措施,形成综合补贴和专项补贴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引导棉花生产走上集约、规模、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