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古村落:在危机四伏中求生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爨底下等多处古村落民居保护陷入窘境

5月22日中午,90多岁的杨文忠坐在大院门槛上,倚着门边的雕花石鼓,低头打盹。门前的道路空无一人。
他的身后,是北京市房山区水峪村的杨家大院。这处四进四合院是杨玉堂父子靠经营八座煤窑发家后建的,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被视为村里最具代表性的古宅。根据记载,杨家大院按阴阳五行设计,宅院共四套,房三十六间,门楼内壁和山墙前脸有各种石刻砖雕。
如今,大院里只住着几位耄耋老人。不少房间门窗都已破落,其中一间房子墙身出现1米长的裂缝,屋檐一侧甚至支上几根木棍。石墙一隅,“房上危险,走路请注意安全”的标语已经模糊。
在这个小山村中,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居还保留着100多套、600余间。
杨文忠曾试图花钱请人修缮房屋,被村里拒绝,理由是保护文物。他说村里也一直说修,但迟迟没有动工。
不像灵水村等古村落,这里没在村口设点收售门票,可不时会有城里人慕名而来。
随着很多村民外出谋生,“空心化”难以阻挡,多数院落都已关门闭户。古村落在古民居保护与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窘境,并非只存在于水峪村。近日,新京报记者走访京郊水峪村、爨底下、灵水村、黄岭西等多个古村落发现,多个村子的古民居都正在或已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多位村民和村干部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多数村子对古民居的保护存在困境。一方面,产权属于村民,面对村民自发修缮或破坏,村里难以管控。另一方面,作为文物,村里若要进行修缮需向多个部门打报告审批,费时费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