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京郊多处古村落保护陷窘境:在危机四伏中求生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聚焦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京郊多处古村落保护陷窘境:在危机四伏中求生
发布日期:2015-06-02 09:54:00  浏览次数:5

京郊古村落:在危机四伏中求生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爨底下等多处古村落民居保护陷入窘境

点击进入下一页

灵水村举人刘懋恒宅,门外的石墙上写着“过往行人,危房远离”的标语。采写/摄影 新京报记者 贾世煜

  5月22日中午,90多岁的杨文忠坐在大院门槛上,倚着门边的雕花石鼓,低头打盹。门前的道路空无一人。

  他的身后,是北京市房山区水峪村的杨家大院。这处四进四合院是杨玉堂父子靠经营八座煤窑发家后建的,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被视为村里最具代表性的古宅。根据记载,杨家大院按阴阳五行设计,宅院共四套,房三十六间,门楼内壁和山墙前脸有各种石刻砖雕。

  如今,大院里只住着几位耄耋老人。不少房间门窗都已破落,其中一间房子墙身出现1米长的裂缝,屋檐一侧甚至支上几根木棍。石墙一隅,“房上危险,走路请注意安全”的标语已经模糊。

  在这个小山村中,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居还保留着100多套、600余间。

  杨文忠曾试图花钱请人修缮房屋,被村里拒绝,理由是保护文物。他说村里也一直说修,但迟迟没有动工。

  不像灵水村等古村落,这里没在村口设点收售门票,可不时会有城里人慕名而来。

  随着很多村民外出谋生,“空心化”难以阻挡,多数院落都已关门闭户。古村落在古民居保护与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窘境,并非只存在于水峪村。近日,新京报记者走访京郊水峪村、爨底下、灵水村、黄岭西等多个古村落发现,多个村子的古民居都正在或已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多位村民和村干部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多数村子对古民居的保护存在困境。一方面,产权属于村民,面对村民自发修缮或破坏,村里难以管控。另一方面,作为文物,村里若要进行修缮需向多个部门打报告审批,费时费力。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