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城市建筑应让更多人懂得中华营造的智慧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园林 » 资讯 » 行业聚焦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城市建筑应让更多人懂得中华营造的智慧
发布日期:2013-11-08 08:11:21  浏览次数:24

三农B2B网讯 传统营造是建立在对自然尊重基础上的,所以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现代营造中的不少做法是建立在蔑视自然基础上的,所以使当下城市的生态环境危机四伏。

城市建筑

城市建筑(三农B2B网配图)


“中华建筑的文化解码”以国家大学资源共享课的形式在“爱课程网”上面世了。谈建筑,自然属于工科,解文化,又属于文科,于是决定了这门课程因为跨学科而具有难度。作为主讲人,我并没太在意这些,而更加看重这门课对当下建筑乃至城市建设的中国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建筑在各种人造产品中尺度最大,视觉冲击力最强。于是,在人造空间中,建筑的雅与俗、美与丑,具有一锤定乾坤的作用。中国的城镇化建设速度有目共睹,也争议不断,其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雷同的高层建筑密集排列,使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千篇一律,很像各种建筑产品的堆积场。在文化的语境中,那些带有历史气息的空间才可能使人产生“家园感”。于是,挖掘整理中华建筑中蕴含的丰富智慧,用以指导今天的建筑设计与规划,增加城市的本土色彩,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营造智慧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成典籍资料,也以空间的形式隐藏于古建遗址,浩如烟海,分布极广,整理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凭着平日里的积累,我比较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参考。


首先,古人关心建筑的意义,今人看重建筑的价值。《宅经》是最能反映古人建筑思想的著作,其中的“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道出了古人将“宅”视为天地之所,人性之家的看法。既然建筑是天伦与人伦的集合之地,那么,不管是选址建造,还是材料工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今人则更看重建筑的当下效果,从所谓的政绩工程,到城市规划设计,尤其是那些救急解困的“安居工程”,无不以刀下见菜、立竿见影为旨归。


其次,古人将建筑看成自然的一部分,今人将建筑视为财富的一部分。在古人眼中,“吉宅”的标准是,“以形势为身体”,人、房子、自然交相融合,浑然一体,成为承载生命的场所。在今人眼中,房子的商品属性显然是排在第一位的。不要说当年靠“炒房”富了一批人,土地出卖和房地产业税收至今仍是不少地区的经济支柱。



再次,古人搞建筑讲究的是量力而为,今人搞建筑讲究的是人定胜天。《周易》中“先天而天佛为,后天而奉天时”,道出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古人从事建筑营造的基本依据,演化成古人以自然为尊的建筑态度,也实际地指导着古人的建设思路与方法,为传统建筑划定了一个“度”。19世纪末出现的现代高层建筑,不仅打破了中国历史上高层构筑物不住人的纪录,而且还在高度上一再刷新纪录。我国2005年将10层以上的建筑视为高层,现如今,30多层的住宅和几百米的超高建筑已十分普遍。“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是当今建筑界的“经典总结”。


凡此种种,使我们的城市确实洋气了,可中华建筑的走向被改写。不过,在满足了求新尝鲜心理之后,人们又有了以下发现:

失去了意义的建筑给人的印象仅仅是个躯壳。跨世纪前后,一些城市建造了不少高造价、大体量、全功能的建筑,被业内简称为“高大全”。时至今日,人们对这些建筑仍然以“大裤衩”、“顶个球”等戏言呼之。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上世纪50年代,北京也出现过建设高潮,标志性的“十大建筑”尽管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浓郁的民族色彩使这些建筑给当时的人以亲切,让今天的人肃然起敬。建筑需要花钱,更需要内涵,缺乏内涵的建造,成本再高也难免浅薄,换不来尊重。


占有商品是资本积累时期的通行做法。当建筑成为商品的时候,千方百计地占有便成为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从一般市民通过住房面积大小显示经济实力,到商人囤积房产倒买倒卖,再到利用权力侵占,都是建筑性质质变的结果。当占有房子和占有金条相提并论的时候,无疑会极大地刺激人们的贪欲。当前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房子比人多,人却买不起房子”的怪现象,就是房产性质畸变之后,导致整个产业泡沫化的结果。


生态学认为,事物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适度”,超过极限就会走向灭亡。癌细胞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限膨胀而超过了肌体的承受力。当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做法,以及今天不顾城市“极限”的建设思路,走的就是癌细胞的路子。前者成为了历史性的荒唐,后者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和能源紧张,实际地降低着城市的整体质量。


指望一门课来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华建筑的文化解码”却告诉我们,要想解决当前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开传统营造智慧是万万不能的。理由很简单,传统营造是建立在对自然尊重基础上的,所以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现代营造中的不少做法是建立在蔑视自然基础上的,所以使当下城市的生态环境危机四伏。拿出普及科学的精神来普及中华营造智慧,实在是建筑界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愿“中华建筑的文化解码”资源共享课是一个良好的开启。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