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如果说新城镇化真正的内核在于人的城镇化,那么就必须明确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而非土地,首先要解决已经进城2.6亿农民工的权益问题。统计显示,如果除去这些人,中国真实的城市化率只有36.3%,这才是未来城镇化真正的增长空间。
自从新城镇化被认为是拉动中国经济的新驱动力之一,一个问题随之凸显,那就是,新城镇化,究竟新在何处?
起码就目前而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仍是“哲学意义”上的:新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在这种抽象答案鼓舞下,美好想象随之滋生——“新型城镇化将会是一场全面变革”、“新型城镇化将会是场平权运动”,等等。不过,无论是言者还是听众,似乎都已经承认这些愿景虽美好而渺茫,特别是当身边的“鬼城”越来越多,几乎成为21世纪人类最恢宏的景观艺术创作的时候,人们自然会追问:城镇化,为什么难言“新型”?
问题还在蔓延,比如最近媒体进行的个案剖析,就揭示出,不仅仅是根本无人问津的“鬼城”,即便是已经吸引了购买力的新城,在新城镇化过程中,也不断萎缩:如记者在一海滨小镇所看到的——东西长达21.3公里的滨海大道靠山一侧已经开发了200多个楼盘。但是走进小区,却发现棋牌室、蛋糕店、理发店全部大门紧闭,唯一营业的商铺是一家房屋中介公司。据介绍,这个拥有5000余套住宅的小区现在入住率不足20%.邻近小区的一位居民也反映,即便在旺季,小区入住率也不过三成,“住了几年一直没有集中供暖,因为秋冬季节连20%的入住率都无法达到。”总之,观察结果是:小区空置率高,配套设施不齐全,业主纷纷抛弃新居。报道随即点出问题所在:由于规划不合理,不少“新城”成为“空城”。房地产泡沫蔓延的风险、土地资源浪费的阴影、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隐忧也渐渐浮现。
坦率说,这实在是过分温和乃至不愿意面对真正问题的立场下得出的结论。现实是,一些地方,其地方债之严重程度,早已经超过了用土地偿还的可能性。而还在发生的强拆事件,说明新型城镇化概念并没有能够真正改变制造社会矛盾的固有逻辑。
城镇化为何还没有找到新意?根本原因在于,起码到目前为止,城镇化仍被视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策略性举措,是公权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驱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既难言是中央政府顶层设计的城镇化,亦非学者讨论出来的城镇化,更不是社会自然发展出现的城镇化,而是地方官员做出来的城镇化。而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出于政绩考核等因素,在城镇化中,地方官员最关心的,是“土地”的城镇化,而绝非人的城镇化,是土地如何产出财富,是如何把农民的土地抓到手上,而非如何提供良好公共服务。人们所抱以希望的,比如户口放开、土地确权、教育平权、自由迁徙等等、根本就没有进入议事日程,甚至被刻意忽略。所以,不能带个新的帽子就称呼自己为新城镇化。只要城镇化还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就并无什么“新意”可言,如此,出现“鬼城”,出现卖地造城的恶性循环,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新型城镇化是否注定无路可走了?自然不是。如果说新城镇化真正的内核在于人的城镇化,那么就必须明确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而非土地,首先要解决已经进城2.6亿农民工的权益问题。统计显示,如果除去这些人,中国真实的城市化率只有36.3%.这才是未来城镇化真正的增长空间。城镇化主体必须改变,从政府主导的人的城镇化转换为市场驱动、民众主导的新城镇化。
这一转换需要两大前提,首先是政府必须厘清自己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告别过去那种主导角色,同时克服将财富等同于GDP的简单思维,破除GDP主义魔咒。其次,是从土地制度上进行准备,首先确权,其次,实现流转,让农民的土地价值在市场中获得最大化,并让农民成为最终、最大的受益者。现实状况是,土地产权变革的试验已经在很多地方展开,而在即将到来的三中全会上,其也必将成为重要议题。创造条件实现新城镇化,这将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