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29年 父子接力绿化荒山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园林 » 资讯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29年 父子接力绿化荒山
发布日期:2013-03-07 08:25:17  浏览次数:15

 


  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他们的家庭林场。夫妻俩整理好树苗和工具,准备栽树。

  今年51岁的杨志平年轻时就跟着父亲一起造林。父亲去世后,他接过了植树造林的绿色接力棒。干活间隙,眺望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满山遍野的绿色,杨志平不禁想起了多年前和父亲杨家栋开荒植树的情景……

  全家在荒山安营扎寨

  大山脚是个大土包,风一刮土就蹽,春种三茬地,难得半成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华村周围都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遇到暴雨,山洪将地里的庄稼连根拔起,把田里的稻子冲走。由于当家塘蓄不住水,干旱时稻田里没有水灌溉,村民们苦不堪言。

  “每年开春刚播完种,大风一来就把种子吹出来了,就得重新再播。”一些老农回忆当时种庄稼的艰辛,依然感叹连连。

  1984年,当地政府鼓励村民承包荒山,植树造林。政府补助每亩开荒费4元钱,还无偿提供松树苗。村民们都在观望,杨家栋决定将814亩的荒山——凤凰山承包下来。他想,如果把这片荒山都栽上树,不仅能增加家庭收入,也是为子孙后代造福呀。

  1984年7月18日,杨家栋在承包814亩荒山50年的合同书上郑重地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这年夏天,杨家栋领着老伴和孩子上凤凰山安营扎寨,开始艰苦的植树造林。杨家栋和杨志平在山上挖草皮、砍茅草,搭了两个小窝棚,一家人就挤在里面。

  十二个山头洼连洼,乱石岗子脚难下。不长树来不长草,牛羊见了都害怕。

  这个顺口溜是村民对凤凰山的比喻。满山遍岗的硬石头,杨家栋父子一镐下去,火星四溅,震得虎口裂开一条条口子。 “夏天汗水流进裂口子,冬天血水从痂子里渗出。 ”至今说起这些,杨志平依然心有余悸。光秃秃的山冈上没有泥土,杨家栋父子就用板车从5里多远的地方把泥土运到山脚下,然后用蛇皮袋子背上山,放在挖好的树坑里。 12个山头啊,爷俩硬是像蚂蚁搬家一样,一趟趟地背着泥土往上爬。晚上回到窝棚,两人全身散了架似的,躺在草铺上一动也不想动。

  那一年,老杨一家人住窝棚、睡地铺、吃剩饭、喝冷水,一镐一镐地挖树坑,一袋一袋地背泥土,一棵一棵地栽树苗。每天,天没亮就上山,天黑了才回窝棚……用坏了200把钉耙、200把二齿耙,挑坏了50多副筐子,终于将800多亩荒山种上了树苗。在乱石岗上栽下最后一棵树苗后,父子俩望着满山遍野的绿色,高兴地笑了。

  然而,要养护800多亩幼树苗每年需要2万多元,这在当年可是天文数字!钱从哪来呢?杨家于是养了30多只羊,在3亩多水面的塘坝里养鱼,在树林里套种油菜、山芋、花生、西瓜,栽桃树、种板栗……一家人省吃俭用,将全年的收入都用在了育林上。浇水、除草、施肥、打药……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起来了。

  守着“财富”节俭度日

  俗话说,靠山吃山。转眼七八年过去了,当年的幼苗渐渐长成了大树。山风吹过,绿波起伏,让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村民们都说杨家栋有了“绿色银行”该好好享受享受了。可是,杨家栋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甚至连女儿结婚陪嫁也是简简单单的。

  其实杨家栋要发财并不难。 1992年12月,宣城市孙埠镇三个树贩子找到杨家栋,想买一批杉树。杨家栋一听来意,便一口回绝。树贩子以为是价格低了,说愿意每棵树比市场上高5元钱。老杨仍然不答应。殡葬改革前,农村里年龄稍大的村民都备有寿材(即棺材),可杨家栋年过七旬了,连一块寿材料都没有。

  杨志平至今还住着父亲留下的20年前盖的3间平瓦房。 “看到别人都住上了漂亮的楼房,也曾动过砍点树卖钱盖楼房的念头。但是,摸摸这棵树,看看那棵树,哪棵也不舍得卖。 ”杨志平说。近年来,随着木材市场的日益升温,木材价格逐渐走高。而此时杨志平的女儿读大学、儿子读高中,正是用钱的高峰期。但杨志平没有因追求经济效益而乱砍滥伐。前些年,曾几次有人愿意出高价买他的树木,他都没有答应。他说:“毁林容易造林难。看着这些和父亲亲手栽下已经成材的树,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舍不得啊! ”

  2000年,杨家栋因病去世了。弥留之际,他紧握着杨志平的手:“儿呀,我就要‘走’了。你要守好这片林子,我会看着你的……”父亲去世后,杨志平根据父亲的遗愿,将他埋在了凤凰山上。

  子承父业“接力”造林

  父亲在世时,种植的大部分是松树,由于品种和年久的原因,很多松树都枯萎不长了。杨志平决心换种经济林、风景林。没有技术,杨志平就参加林业培训班,到外地的林场“取经”,请教林业技术人员。资金不够,他就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还到银行贷了款。父亲去世后的那几年,每年的春节没过完,杨志平就冒着料峭的春寒上山栽树;每年霜降一过,他就和妻子砍防火道。在那些日子里,每天清晨在林间小道上,都能看到瘦小的杨志平腰插柴刀、在山上忙碌的身影。为了节省上山下山的时间,杨志平坚持住在窝棚里,饿了吃口带来的干粮,渴了就喝口山泉水。听说村里开会,他就下山向开会的村民宣传森林防火知识……他的身体越来越瘦,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手上的老茧也越来越厚。就这样,他种下了200亩杜英、紫薇、广玉兰等风景树,栽种了200亩翠竹和20亩茶叶树,更新了300多亩经济林,此外,又承包了400亩荒山。

  经过七八年的耕耘,杨志平1200多亩的家庭林场峰峦叠翠、姹紫嫣红。美丽的风景树、翠绿欲滴的竹子相互交叠;松鼠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树上欢快地跳跃着;各种鸟儿抖动着漂亮的羽毛,“啾啾”地唱着歌儿;间或,一两头野猪、山羊从林间窜过……杨志平的家庭林场已经变成了价值1000多万元的“金山”。在林业部门的批准下,杨志平每年卖出一些风景树和竹子。 “每年卖广玉兰、紫薇这些风景树,我能挣12万多元钱,茶叶也能卖4万多元呢。 ”杨志平说,虽然每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但是抚育树木、更新造林每年雷打不动要用近8万多元钱。

  在杨志平的带动、帮助下,大华村有100多户农民从事林木种植、花卉生产、林间养殖等林业生产经营,走上了致富路。昔日大华村1万多亩怪石嶙峋、满目荆榛杂草的荒山,如今变成了风景优美、生机勃勃的“花果山”。

  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如今,当年“风起土飞扬,种啥啥不长”的不毛地成为了良田。村子里的老人们都高兴地说:“这下我们再也不怕风沙了,山脚下的稻田旱涝保收,地里的庄稼也有了好收成。 ”

  近年来,郎溪县进行了新一轮林业产权制度改革,2010年,杨志平拿到了《林权证》,心里更踏实了,造林护林的劲头儿也更足了。近年来,杨志平先后被授予宣城市护林联防先进个人、安徽省科技兴林致富示范户等称号。

  又一个植树节就要到了,杨志平站在父亲的坟前,含着眼泪,默默地说:我一定会像您一样,活到老,造林到老。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