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湖北大冶:小小泥鳅创造出大大财富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新闻资讯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湖北大冶:小小泥鳅创造出大大财富
发布日期:2013-05-16 14:55:55  浏览次数:16


    
三农B2B网讯 5月12日,大冶市灵乡镇西畈李村生态泥鳅养殖园变得热闹起来。一大早,到这里购买泥鳅的贩子,焦急地在池子边踱着圈子看养殖园的老板李友林在池子里拉地笼,他们有的要泥鳅,有的要鳅苗。

  不到十分钟的功夫,李友林从池子里拉起地笼,看着里面的泥鳅活蹦乱跳,条条又肥又壮,禁不住乐道:“这批生态泥鳅保准你们卖完了还要来订货,效益绝对不错。”

  今年49岁的李友林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泥鳅养殖创业能手,提起他,附近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他通过返乡创业发展泥鳅养殖,不仅创造了财富,还成立了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养殖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其他村民,带领村民走上了养殖泥鳅的致富道路。 

    不顾家人反对回乡创业

  趁着休息的空档,李友林与记者聊起了他的“致富经”。

  “我一直想利用家乡优质水源发展养殖业,但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2008年中央电视台农科频道一期‘小小泥鳅大市场’的节目让我眼前一亮。”有着经商头脑的李友林看到商机后,当即决定回乡养殖泥鳅。

  2008年上半年,经过3个月对市场考察,李友林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放弃城里的布业生意,选择了回乡创业,从事泥鳅养殖。租地、建池、引水、安防护网、搭棚,30亩地的泥鳅养殖场很快就建成了,同时也花掉了李友林近30万元。

  养殖场建成后,李友林立马引进泥鳅苗。自以为家门前小河里的流水很干净,他把水直接引进了饲养场。没想到第二天,泥鳅塘里飘满了白白的一层泥鳅,翻塘死了。一检测发现河水被人下了药,死了差不多一半的泥鳅。紧接着,因消毒不彻底,又导致一场病菌,第一次下泥鳅苗就直接亏损了七八万元,李友林心疼不已。

  万事开头难。起初,不论怎样投料、如何消毒,李友林的池塘还是常常遇到翻塘现象,不到半年的时间,十几万元的泥鳅苗几乎打了水漂。为了把泥鳅养殖做好,他四处借钱,还卖掉了自己在城里的房子,家人埋怨,同时也遭到不少闲言碎语。

  为养殖泥鳅苦学技术

  2011年6月的一天,李友林的泥鳅养殖基地的水渠突然涨水,水漫到水塘里,大量泥鳅随水溜出水塘,跑得满渠都是。到晚上八九点钟,李友林查塘时才发现。“下游2里多的村民都发现水渠里游了不少大泥鳅。”李友林心痛地说:“也不知究竟跑了多少,几个晚上都睡不着,心里很难受。”

[page]


  为了掌握泥鳅养殖技术,他一次次的专程跑到省图书城,购买了各种养殖泥鳅的书籍和光碟,翻阅了大量资料,还四处拜师学艺。在与省农科院专家学习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导致泥鳅翻塘的真正原因是水温和PH值没控制好。为解决这一难题,李友林多次到全国有名的泥鳅养殖基地参观学习。最终筛选出了一种适合在家乡生态养殖泥鳅的科学方法,并取得了成功。在随后的几年间,他的水产养殖面积也由当初的30亩发展到现在的200百多亩。

  “养泥鳅要讲科技,在放鳅苗之前就需培肥水、消毒、杀虫、养水生植物等。放泥鳅之后要随时到池边巡逻,观察天气变化,水温、水质变化,泥鳅的喂养也需定时、定量。”李友林说,从孵化、育苗及养成商品鳅个个环节都要做到精益求精。

  “商品鳅从孵化到成熟约需4个月,每亩可放养约20万尾。”李友林告诉记者,眼下,他养殖的商品鳅长到了10公分,不少武汉、湖南、江西的客户上门求购。再过一个月,约2万斤商品鳅便可上市,按目前市场批发价每斤16元计算,届时便能盈利30多万元。

  带动100多户村民和他一起致富

  什么季节该防控哪些疾病、育苗需注意哪些问题,李友林都一清二楚。对于前来求教养殖技术的农户,李友林总是有求必应。

  “泥鳅养殖成功在技术,效益在规模。也就是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李友林笑着说。尽管他的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00多亩,但他认为要想获得市场更大的空间,必须动员和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参与水产养殖。有了这一想法,从2011年开始,他在申报成立自己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同时,还实行“三包”:包技术包幼苗包回收销售。从本村入手,辐射周边村、镇近100多户村民和他一道搞起了水产养殖。
 
  李朝阳、张道胜分别是灵乡镇西畈李村、金牛镇高河村两位普通农户,过去他们都在外打工。在李友林的帮助下,他们先后利用自家的10亩责任田着手建坑塘,从事泥鳅养殖。没想到,一年下来,一亩坑塘年纯收入2万多元。当地52岁村民江和安,家有17亩农田,在李友林的帮助下,从2010年春开始利用稻田套养泥鳅。当年,除泥鳅产出的粪便使他亩均增收稻谷50多公斤外,还亩产泥鳅160多公斤,每公斤售价30多元,除去成本,仅泥鳅其每亩地增收3000多元钱,17亩地一年多增加收入5万多元钱。

  “泥鳅生存能力强,但要提高产量,技术还是很重要的。”李友林说。为保障自己和周边养殖户的技术需要,去年3月,李友林从华农科技院高薪聘请来一位技术员长驻他的泥鳅养殖基地,专门为养殖户作技术指导。

  李友林说,自己的商品鳅规模目前已经是华中地区最大,并形成了集泥鳅孵化、培育、养殖、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体系,他要在5年之内带动周边村庄50%的村民,100多户养殖泥鳅,“基地+农民”型发展,他包技术包销售,共同致富。逐步形成“合作社+农户+订单”和“统一种苗,分户饲养,集中销售”的泥鳅生产与管理模式。”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