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有着阳澄湖和太湖两只大闸蟹界的巨星,苏州因而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蟹市。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却是,原本应该人气爆棚的太湖边却不温不火相比较枇杷、杨梅季如潮水般的“拥堵大军”,这个季节太湖蟹的家门口却显得有点“冷清”。
现象:
家门口“蟹市”不温不火
东山镇是“中国太湖蟹之乡”,目前拥有太湖蟹养殖面积7万余亩,养殖户3000余户,产量为5000多吨,太湖蟹养殖业已成为东山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一个不争的数据显示,太湖蟹不仅没有受到“歧视”,市场热捧度反而日益攀升。东山镇副镇长赵伟政告诉记者,目前对食品无比“挑剔”的香港市场太湖蟹已占了八成的份额,原来预计国庆以后会略有下降的太湖蟹行情却出乎意料地坚挺不降反升,一直保持在规格蟹140150元/斤的价格,这足以说明太湖蟹在业内的地位。
昨天中午,东山船上人蟹业专业合作社内,负责人胡前胜正在接待一批外地来的客户,而同时他的电话却无比忙碌,“都是来订货的”,胡前胜告诉记者,东山蟹市与别的地方不同,都是客户电话订货,他们直接送货上门,客户到现场来的并不多。胡前胜从1995年起就开始养蟹,目前共有十个网箱150亩的太湖水面,每年销量近90吨,产品远销香港、澳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太湖蟹的口碑相当好,业内都十分认可,然而仅靠产品过硬却还不够,蟹经济的产业链并不完善,没办法吸引消费者上门,这便是一大损失。”胡前胜告诉记者,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越来越觉得受到限制,生意客户来到家门口却没地方吃饭,即便在饭店里吃,如果没有特色也很难留住他们的“兴致”。而一次偶然机会他带着客人到自家太湖蟹养殖的简易棚里吃了一顿饭,却受到高度赞扬,这给了他启发:自家养的蟹、鱼等,原料新鲜质量有保证,如果在养蟹卖蟹的同时把产业链延伸到吃饭、垂钓等休闲消费领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远远超过现在。
分析:
太湖蟹产业链缺少抓手
作为阳澄湖大闸蟹的主产地之一,昆山巴城是上海吃蟹客非常热衷的一个地方。当地一位养蟹老板告诉记者,别看当地蟹舫蟹庄非常多,但家家生意都非常好,而且基本上都是熟客带生客。一年只要做好一个蟹季,连吃带卖,好一点的蟹舫餐厅,净利润可在两百万以上。相城区莲花岛的蟹农老胡,除了养螃蟹,家里还开了一家农家乐。他告诉记者,自己十五亩围网,产的大闸蟹根本还不够自己饭店里卖的,一般情况下,都要到别的不开农家乐的围网去进货。来自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吃蟹狂潮涌入巴城、莲花岛等地的客流量惊人,仅巴城收费站周末单日流量就突破4万辆。有着这样的市场需求,太湖品蟹市场为啥就火不起来?“缺少一个消费的集聚区”,东山镇农林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太湖蟹的主要产区优势,2007年东山建成太湖蟹出口加工区和交易市场,目前却仍以批发出口为主,没有形成面向零售市场的销售链,而东山镇的饭店、餐饮企业则相对分散,没有一个集聚区,而且“湖鲜”特色没有成为主打品牌,很难形成强烈的吸引力。事实上,太湖东山,一年四季鲜果不断,借着采摘的由头前往东山的游客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消费产业链的不完善,则严重制约着“蟹经济”的发展。
整合:
“太湖品蟹一条街”开街
事实上随着苏州大交通格局的建成,特别是太湖旅游区创建5A景区步伐的加快,外地客到达太湖的理由越来越充分。如何留住消费客?
昨天,东山镇品蟹一条街正式开街,太湖蟹有了首条以品蟹为主题的专业街区。东山品蟹一条街位于启园路,长约1公里,紧临东山宾馆,首期由19家养殖合作社和13家餐饮饭店加盟,成为市民品蟹、购蟹一条街。
东山镇党委书记唐龙生告诉记者,目前东山镇共拥有太湖蟹出口加工企业10余家,太湖蟹经纪人50多个,每年经太湖蟹出口加工区向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太湖蟹达1000吨。太湖蟹已成为苏州的一张重要名片。整合这些资源,利用太湖蟹的品牌优势,打造东山品蟹一条街,便是东山打造“蟹经济”产业链迈出的第一步。
然而仅有品蟹和购蟹,这个产业链还并不完善。东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山景区处处是景点,沿途个个好风光,市民前往东山品蟹的同时,当地景区也将进一步延伸,与旅游深度结合“做透”蟹经济这篇文章。业内人士也建议,借着品蟹的由头,能否安排更多类似采桔、品茶、乘快艇游览湖光山色等特色参与性的活动?既然是品蟹一条街,能否在餐饮特色上多一些“湖帮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