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参行业未来的分析,中信证券农业分析师施亮将重点放在海参产量和需求上,他预计未来3年产量年均增速有望达25%~30%,而需求年均增速预计在10%~20%,因此海参养殖环节利润率将会下降。
南方海参最近两三年仍然会处于一种北方海参主产地的补充地位,但是这种补充地位作用重大,行情好转时可以扩大产量,行情不好时就降低规模,从而调节海参供需,令行业不可能获得太高的毛利率。
养殖环节的利润将被拉低,利润会转向渠道环节,未来几家公司的品牌和渠道控制能力将受到考验。而在这方面,南方海参产业显然不具备任何优势。
在何足奇看来,作为中国海参从奢侈品走向大众化滋补品的搅局者,以福建为代表的南方海参产业亟需构建属于自己的、差异化的产业竞争力。摆在面前的有三条路可走:
其一,构建福建海参在餐饮渠道的市场优势。目前国内品牌海参的总销售额不超过30亿,而餐饮市场的海参消费,是一个超百亿的市场。对接餐饮渠道,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将是一条阳光大道;其二,构建与北方海参产业配套的供销优势。从产业分工层面,对接北方海参产业,与辽宁、山东等地的优势企业形成供应链,优化养殖模式,提升养殖技术,成为品牌海参的配套产业基地;其三,构建福建海参品牌企业的市场优势。
福建海参能不能做成品牌?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活品、冻品、干品,都潜藏着巨大的品牌机会。关键是如何选择市场,如何进行定位,如何开展差异化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