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渔业资源是成长渔业的根本,也是渔民赖以保存的“饭碗”。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海南省海洋渔业成长正面临着严峻的浮薄战:沿海生态环境的粉碎,报酬的酷渔滥捕,致使海南省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
为此,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总工陈积明呼吁:养护渔业资源,保住我们的“渔饭碗”,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成长。
多措并举庇护近海资源
“此刻做海(打鱼)越来越难了,近海的鱼越来越少,有时出去只能抓些小鱼小虾。”海口新埠岛渔民王老伯喟叹。
陈积明说,目前我省渔船大部门为划子,多集中在近海“家门口”功课,渔场拥挤不胜。跟着捕捞强度的加大,我省近海捕捞量已超过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加之沿海生态环境遭受粉碎及污染等原因,造成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
“如果再不好好养护资源,会砸了渔民的"饭碗"。此刻最火急的是教育渔民自觉庇护近海渔业资源,引导渔民由近海捕捞转向外海捕捞,控制近海捕捞,这样,才能实现渔业的可持续成长。”陈积明建议。
他说,增殖放流是养护渔业资源的有效之举,就是将优良的经济鱼类、贝类、虾类等苗种,投放于适当的海域,增加水域中优良品种的保存基数,恢复和增加鱼类种群规模,庇护和恢复渔业资源。据介绍,10年来,我省每年均组织开展大型增殖放流勾当,共计投放虾苗15023.9万尾、海水鱼苗864.9万尾、淡水鱼苗2180.9万尾、扇贝鲍鱼苗等95万粒,放流国度重点庇护水生野活泼物白蝶贝30万只。
“近几年渔业增殖放流生态效果明显,放流品种在放流区域资源量明显增加,鱼类种群布局和渔业生态环境大为改善。”陈积明说。
杜绝竭泽而渔 保住鱼子鱼孙
“目前我省一些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如底拖网、定置张网、地笼网等功课方式也对渔业资源造成必然粉碎,理应加以控制。”陈积明举例说,底拖网功课对资源粉碎较严重,其网目小,大鱼小鱼一网打尽,并且还会粉碎鱼类的栖息地,尤其是粉碎鱼类产卵繁殖场合,从而影响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目前世界很多国度均已明令禁止近海底拖网渔业。”陈积明说,常见于琼州海峡和我省西南部海域的定置张网功课对渔业资源也造成巨大的粉碎,其网目不足1厘米,专捕幼鱼、小鱼。加上一些渔船的网具数量多,网目小,无形中加大了捕捞强度。
“还有个体渔民为了眼前好处,擅自在海上电鱼、炸鱼、毒鱼,给海洋生物资源带来了灭顶之灾。”陈积明说,陆源污染、海洋工程、生态粉碎(如滥采乱挖珊瑚)也对渔业资源造成必然的粉碎。
近年来的渔业出产环境表白,大宗鱼汛消失,渔获中优质鱼比例急剧下降,低值鱼和幼鱼比例增大,近海14种主要经济鱼类已难觅其踪。这与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和“酷渔滥捕”不无关联。
陈积明建议,沿海市县渔业主管部分应引导渔民改变不合理的捕捞方式,杜绝竭泽而渔,坚决冲击电鱼、炸鱼、毒鱼等违法行为,保住鱼子鱼孙。
设立水产种质资源庇护区
水产种质资源是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构成部门和渔业成长的物质根本。
陈积明解释说,水产种质资源,主要是指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可为捕捞、养殖等渔业出产以及其他人类勾当所开发操纵和科学研究的水生生物资源,包罗水生生物的群落、种群、物种、细胞、基因等。
近年来,海南省天然水域中主要经济种类和珍稀水生资源严重衰竭,近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尤其是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资源相继衰退,渔获物构成趋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
南海是热带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陈积明建议,海南省应阐扬怪异的热带水产优势,设立必然数量的水产种质资源庇护区,庇护渔业资源生物及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关头栖息场合,为海南省水财产的可持续成长供给保障。
目前,海南省设立了西沙东岛海域国度级水产种质资源庇护区和万泉河国度级水产种质资源庇护区。前者主要庇护对象是石斑鱼类、鲨鱼类、龙虾类、海参类、砗磲等热带海珍品种,后者则主要是庇护尖鳍鲤和花鳗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