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改变过去扶贫“大水漫灌”模式,实施“精确滴灌”
确保户户摘下贫困帽(精准扶贫如何才能更精准(下))
本报记者 汪志球 黄 娴
扶谁的贫
建档立卡,将贫困人口准确识别出来。不少算一个贫困户,也不多用一个指标
在罗甸县大小井村,记者见到了扶贫驻村工作组队员陈明明,这位来自县法制办的干部已经在大小井村工作了近半年时间。半年里和其他4位驻村工作队员一起,一村一户走访,了解村民的家庭经济情况,和村委会干部一起完成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
实施精准扶贫,首先要摸清贫困人口数量和情况。建档立卡,被称为今年贵州扶贫工作的“第一战役”。
陈明明告诉记者,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村里将贫困户的评选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通过村“两委”、村民党员代表会“两会”审议,最后选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并为他们建档立卡,实现统一管理。
在大小井村村委会记者看到,填写完整的《贫困户登记表》包括家庭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项目、帮扶成效、脱贫评估等7个板块,共95个指标。
陈明明解释,建档立卡不是简单地登记名字,还要分析致贫原因,是因病、因灾还是无劳动力、无技能,继而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
如何保证贫困户能够被精准地识别出来?罗甸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梁大超介绍:通过实物工作法和民主评议等方式,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扶贫办复核、县人民政府审批,由群众全程参与和监督识别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
“罗甸的贫困人口规模是12.26万,今年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户12.06万人。”梁大超说,“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我们不少算一个贫困户,也不多用一个指标。”
在铜仁江口县,工作人员介绍的扶贫信息系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个信息系统收录了江口县所有村寨的贫困人口年龄、收入、家庭成员等基本情况。
“我们还制作了每个村子的村情地图,通过这一幅幅地图,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每个贫困户在村中的位置,对开展针对性帮扶很有帮助。”工作人员介绍。哪些村子有哪些特色产业,适合开发什么产业也在信息系统中通过不同颜色标注出来,大大提高了扶贫的精准性。
“建档立卡工作时间短、任务重,对驻村工作队要求很高。调查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了解家庭收入、对他们的信息进行动态化管理难度很大。”谈到建档立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陈明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