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成方连片的稻田一望无际,大型收割机正忙碌作业,一茬茬稻穗变成金黄的谷粒,切碎的秸秆撒在希望的田野……这里不是哪个大型农场,也不是种植大户的基地,而是江苏射阳县青华村二组村民们的农田。
长期以来,一家一户的“散地碎田”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家庭经营能不能干成现代农业?2008年,射阳农民创新“农户+农户+合作社”的联耕联种模式,探索散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截至目前,全县联耕联种面积推广到20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超千斤,同比增产250斤,实现了节本增收增效。
小地块咋开进大农机
农户自愿,将分散田连成片,每亩节本省工近100元
“当年土地流转合同签得太长了!”国庆假期回家,青华村村民张光宏不停地跟老婆抱怨。2008年张光宏全家外出打工,将自家4亩半土地流转给外来的种植大户,每亩价格830元,一签就是6年。眼看合同到期,老张有些迫不及待:“明年要交给村里种了。”
张光宏之所以后悔流转,是看到村里联耕联种的实惠。同在青华村的刘古成老人,一直舍不得流转自家6.2亩地,“一亩地纯收入差不多1400元,当然比流转给别人划算。”
和大多数地方农民一样,过去青华村村民“守着麦田不赚钱,弃田抛荒心不忍,在外打工心挂两头”,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如何增收?青华村村支书陈丽娟说,紧邻青华村的国营新洋农场让村里人羡慕,每到秋收时节,农场里大型农机开来开去,既省力又高效。可村里一家就几亩地,还分成十几块。想搞土地流转,很多农民将土地视为“养老田”,非常惜地,不愿流转。一家一户小散田咋能开进大农机?
射阳县农委主任戴亚生认为,承包权在每家每户,经营权又不容易流转,一边是大型机械吃不饱,一边是农业生产效率低,实质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008年,青华村留守在家的农民自发约定,实行联耕联种。在村委会的支持下,组建起农机合作社进行统一耕种。“联耕联种是在农户自愿前提下,农户仍然保持土地承包经营权,破除田埂,由实界变为虚界,将分散田块连成片,实行统一耕种管理。”陈丽娟说。
“好不好,看收成。”陈丽娟说,去除田埂和界沟,增加土地利用率5%左右,大田块比小田块每亩节本省工近100元。亩产增加,省工省事,如今村里每亩地纯收入达到了1800元以上。
村民邵爱林尝到了机械化“甜头”。过去他家4.5亩地分8块,相隔一里多路,一直没有深翻过。现在大型拖拉机深翻了二十几厘米,土壤透了气,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收益,还减轻了体力负担。
“秸秆禁烧以往多靠行政压力,但治标不治本。联耕联种后大型机械全程操作,秸秆全量还田,节约了还田成本,提高了土壤肥力。”射阳农委负责人介绍,每亩秸秆还田相当于25公斤有机肥,每季可减少30多元的肥料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