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10周年”特别报道
一个光明灿烂的田野梦想
——中国农业机械化十年跨越(下)
本报采访组
数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富于生机活力;亿万农民和新中国几代农机人的机械化梦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照进现实。
农业机械化“黄金十年”的高歌猛进,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虽然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整体迈入了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但要清醒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随着农业发展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农业机械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需求迫切、潜力巨大、条件有利、前景广阔。与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战略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相适应、相衔接,到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以上,完成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宗经济作物机械化及养殖业机械化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依然艰巨。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必须坚持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把农业机械化放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必须坚持把强化政策法规建设作为根本保障,不断调动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坚持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重要支撑,持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必须坚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统筹协调”作为基本方法,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把培育发展主体和创新机制作为主要抓手,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活力。
要让“黄金期”延续得更加持久,要让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走得更加自信,要让粮食丰收的乐章里有更加悦耳的机械奏鸣,那就带着梦想、继续追逐。
向广度拓展——
中国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时代进发,将着力主攻薄弱环节,着力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着力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实现中国的农机梦就是我的梦想,盼望在一切能使用机器操作的领域和地域,统统使用机器操作。”77岁的白人朴教授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他挚爱的农机事业。
坐在中国农大东校区白老的办公室里,他的手机不时响起。又有好消息传来: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农机化水平调研中,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少于20%,在全国提早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高级阶段。另一边,陕西省有关部门正在抓紧与白老接洽,为陕西苹果生产的机械化出谋划策。
在有着中国最先进农机装备的黑龙江垦区,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已经实现,种田人享受到了机械带来的轻松便利。“友谊农场的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98%,职工基本不用下地种田了。”中国最大的机械化农场、友谊农场副场长张秀国说,“整地有大型整地机,水稻全部采用集中育秧和机插秧,玉米全部机收,植保有飞机进行航化作业……”
友谊农场的职工杨德清今年种的是早熟玉米品种,国庆前就早早收割完了,“380马力的约翰迪尔直收机,一天能收30公顷,我种的5公顷地,一个多小时解决问题。”杨德清说,“今年农场大规模使用了这种直接脱粒的直收机,减少了环节,降低了成本。”
黑龙江桦川县拉拉街村的王铁仁种了300亩水稻,由于使用了先进的精量插秧机,今年平均每亩增加50公斤。“这种新型插秧机能实现精量插秧,不仅用种少,秧苗分蘖好,而且成活率高,不用补苗,比普通插秧机能增产10%左右。”由于尝到了增产节本的甜头,今年,王铁仁决定再购置几台新型插秧机,300亩地全部实现精量插秧。
富锦市明朗村的种粮大户周宝东同样享受着先进农机带来的丰收喜悦。“今年收成比去年好,每亩玉米能收800多公斤。”周宝东分析增产原因,除了采用了新的“德米亚3”玉米品种,就是用上了大型气吹式精密播种机,“这种播种机播种的间距均匀,能保证播种密度,而且速度快,质量高,每天能播600亩,比以前的播种机效率提高了10倍。苗子一齐出、一样壮、就像地毯一样平整。”
而在全国范围内,像周宝东他们这样能用上最先进农机的农民还是少数。
就地区而言,目前全国只有9个省的机械化水平在70%以上,还有近4个省市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低于40%,贵州不到20%;就作物而言,“三大主粮”中小麦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双季稻地区机插秧水平、甘蔗主产区、棉花产区、油菜产区和丘陵山区机械化提高比较缓慢,经济作物机械化许多环节还是空白。烘干、高效植保、初加工环节机械化刚刚起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敏丽说:“初步统计得出的数字,全国水稻种植机插38%,玉米的机收率55%。棉花采摘水平是8.3%,油菜机械种植率14.5%、机械收获率16.9%,马铃薯机收率19.6%。总体来看薄弱环节不少,有的还相当薄弱。”
“全面化、全程化、规模化将是新时期农机化的三大趋势。”白人朴说,“领域更宽广了,要求更高了,难度也更大了。”农机人努力攻克难关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止,农机化在向着全面全程发展的道路上必须不断跨越。
今年5月,全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交流会在陕西省宝鸡市举行,山区机械的最新成果在这里一展风采:宝鸡大通农业装备公司的山地拖拉机,改变了旧有微耕机的耕作方式,采用了双向牵引,在小面积和山坡地不用调头就可以进行往返双向作业,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九方泰禾”的玉米收获机采用专利液压驱动桥,使操作变得更加轻松简单灵活;西北农大展演的智能化遥控果园自走式挖坑施肥机及遇树喷洒、无树即停的智能化超声探靶传感果园打药机等机械也让人眼前一亮……
展会上,山区农民对的山区丘陵机械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来自洛川的果农陈兴顺说:“我们从报纸上看到,山东的果农在打药、施肥和果园运输上很多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而我们那儿还不行。我对果园智能喷药机械十分感兴趣,如果机械确实好用,我准备买这种机器。山区农民不易,也希望能和平原地区一样用上可心的农业机械。”看得出,山区农民对山区丘陵机械更加渴求。
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李伟国认为,推进农机化全面、全程发展,一是需要继续去完善落实政策,谋划新的更有效的扶持措施,支持研发先进适用农机产品、支持农机化技术集成示范,实施薄弱环节作业补贴,大力探索金融保险政策,解决“有好农机可用、买得起用得起农机”等现实问题,促进农机化持续发展;二是农机化技术推广,不能“零敲碎打”,要以主产区(县)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挖掘增产增收潜力为主要目标,大力开展全程机械化创建行动,从系统上研究机器选型配套、机械与农艺配套、种植加工各环节配套、农机运用组织方式配套,集成优化技术,形成适合区域特点的成熟模式,整乡整县推进,并复制到其他地区。
向深度发力——
中国农业机械化将步入机械技术与农艺技术和信息技术大融合时代,变农机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要靠创新驱动发展,要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中国何时能由农机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由技术、设备引进变成技术、设备输出,这是自1956年就建院的中国农机院几代农机人的梦想,也是所有农机科研人员与企业家们的梦想。”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感慨道。
9月末的黑土地上,一片金色晕染的丰收图景。一台台大型机械行驶在田间,所到之处,粮食被一粒不剩地吞进这些“大家伙”的“胃”里。在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机手李财正开着一辆约翰迪尔S670收割玉米,见有记者采访,他停下车,邀我们进驾驶室参观。
“这些大家伙是很‘聪明’的。”李财说,在驾驶舱的显示屏上,土壤湿度、收割面积、粮食产量等信息随时显示出来,由于有精确的GPS定位,机手甚至不用开,机子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自己收割,分毫不差,比人开得精确。驾驶室安装了空调,李财一边开着收割机,一边听着音乐,很是轻松惬意。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农机变得智能,也让精准农业生产成为可能。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的农机,能根据记录的地块信息实现精量播种、精量施肥和喷药,还能根据收获的产量和质量,给出下一年的调整方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管理局高级工程师侯林山说:“与传统农业机械不同,现代农业机械应当是以机电液一体化为基础,以GPS定位和无人驾驶为标志,以实现精准农业为目标的新型农业机械,传统农业机械将逐步被现代农业机械取代。”
要实现高端技术上的突破,国产农机企业必须加强自主研发创新。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告诉记者:“我国现在是世界农机第一大国,中国的农机生产企业有8000多家,是世界第一,国内的农机需求90%都可以自给。比如说像50马力左右的拖拉机,我们不但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在国际市场我们也有相当的竞争力,批量出口到东南亚、非洲地区,50到80马力的拖拉机,还有不少出口到欧美地区。但是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还要依赖进口,这是我们农机工业所谓大而不强的问题。”
我国农机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一批不服气的国内农业装备集团企业,如中国一拖、福田雷沃、五征、中联重机等,摆开了奋力追赶的架势。
今年以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代表我国高端农业装备技术水平的东方红动力换挡拖拉机,成功实现批量销售,开始与国外农机巨头在一个平台上“共舞”。一拖集团党委书记王二龙说:“这个动力系统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一个比方,虽然还有差距,至少已经咬住国外品牌的尾巴,让它翘不起来。”
五征集团的自主品牌“雷诺曼”大马力、高性能拖拉机也已批量上市,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力换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