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宇刘羊旸于文静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103亿斤。至此我国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产量的“十一连增”。
连年丰收的背后,是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受水土资源约束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实现继续丰产仍面临多重挑战。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助推粮食连年丰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仍较大,粮食连年丰收为全年经济奠定下坚实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说。
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是我国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传统农业“牛耕马犁”“扬鞭和号”,以及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如今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比10年前提高近30个百分点,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75%。我国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机械种植、收获水平分别从10年前的6%、27%,提高到现在的38%、81%,玉米机收水平从2%提高到55%。
与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相对应,目前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程度不断提升。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承包耕地流转比例提高幅度逐年扩大,目前我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3.8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在去年流转比例提高了4.8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提高了2.8个百分点。
此外,农业丰产,良种先行,作为现代农业科技龙头,近年来我国种业实现快速发展,目前全国种业前50强净资产接近200亿元,较10年前激增300%。
粮食实现继续丰产面临多重挑战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一连增”,但受资源约束、增产方式落后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实现继续丰产仍面临多重挑战。
“假如在粮食生长关键期发生大范围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出现减产歉收的结果。”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说。
据介绍,我国耕地、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持续加剧。一些地区农田设施老化,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仅60%,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约为三分之二,全国约有一半“望天田”。此外,耕地质量退化、地下水超采严重问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