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粮食商品量和商品率最高的农业大省,吉林在粮食“十四连丰”的基础上高点爬坡。面对资源环境日益趋紧的现实状况,吉林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突出发展“六型农业”,打造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吉林: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蓄势裂变
本报记者唐园结 孟军 阎红玉 张丛 张伟宾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从2001年的390.7亿斤,到2014年的706.56亿斤,吉林粮食总产全国第四,单产全国第一。在这块活力涌动的热土上,2700多万吉林人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书写了“金色”的辉煌,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突破,清晰地勾勒出“十四连丰”的壮阔蓝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在粮食连续多年丰收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粮食主产区如何通过综合改革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和生产效率?如何走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吉林,不仅在粮食生产上跃马前列,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上更要跻身第一方阵!
面对加快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这场“大考”,吉林敢想敢试,博采众长,用改革突破藩篱,用市场引导农业,用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农业正酝酿着新的跨越。
比较中警醒,谋定而后动
——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必须要加快实现“两个转变”,就是由单纯强调农产品生产向注重农业多功能、“接二连三”综合发展,由单纯强调粮食产量向注重粮食产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关头,勇毅前行
仲冬时节,榆树市五棵树镇合发村,种粮大户李军家里,堆在地上的玉米像一座座连绵的金黄色山丘,延伸到一望无垠的黑土地上,接起冬日蔚蓝的天空,描绘出一幅洋溢着丰收喜悦的田园图画。
“今年苞米长得好,估摸着每公顷产量在1.2万公斤以上。”李军随手拿起苞米掂了掂说,“每穗分量都得在半斤以上”。
“往年的玉米篓子只能装个大半满,今年家家都挂了尖,每公顷的玉米棒子比往年要多装两个四轮车!”榆树市农业局局长张学滔滔不绝,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榆树是吉林省农业的一个缩影。像榆树这样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在农业农村经济“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吉林上下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有效抵御了春季低温冷害、夏秋局部地区干旱等自然灾害后,今年吉林粮食生产获得特大丰收,总产、单产和播种面积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吉林一次次交出满意的答卷,在我国粮食生产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迹。
这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和单产不断攀升,粮食商品量630亿斤,商品率达到89%。
这里是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玉米产量全国第二,人均占有量、出口量、调出量位居全国首位。
这里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继汽车、石化之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1490万吨的玉米加工能力,占全国加工能力的19%,位居全国第二。
这里是全国重要的特产业生产基地。“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远近闻名,人参、鹿茸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这组统计数据见证了吉林“三农”发展的前进步伐和在全国农业生产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然而,在连年增产的基础上高位护盘,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向内看,吉林省领导层有着清醒的认识,农委主任李国强说,目前工业化、城镇化年均占地上万公顷,占的大都是好地,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吉林是贫水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到一块儿也只能保证一半耕地,大半耕地还是“望天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干旱、洪涝等极端性气候导致自然灾害频发重发,特别是干旱十年九发,影响面积和危害程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粮价倒挂、市场冲击、技术瓶颈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化肥催、农药灭的技术路线难以为继。“粮食生产已经进入高成本、高投入、高风险阶段。基于资源环境日益趋紧的现实状况,我们不能再一味地追求‘增粮’,应该把重点放在‘稳粮’上。”
粮食产量高是优势,从另一个侧面看也是短板。榆树、农安和公主岭稳居全国产粮大县前三名,可这些县基本上都是财政弱县,产粮大县“一边在做贡献、一边却在受穷”的问题依然突出。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结构单一,除打工外,在农业主要靠“铁杆庄稼”,与发达地区相比形成了“倒三七”反差,一枝独秀的结构难以支撑持续增收。
增收乏力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年轻力壮的、有点儿文化的外出打工去了,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新生代的农民不愿意回来务农,农村情结越来越淡。老一代的农民故土难离,习惯用老办法种地打发日子,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断层现象”日渐凸显,“谁来种地”的问题亟待解决。
种种挑战和压力之下,吉林农业走提质增效的转型之路是现实选择,更是主动出击。这源于吉林农业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担当,以及农业提质增效能带来巨大的升值潜力。
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启示我们,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产业链的两端,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长期以来,吉林省保持了较高的粮食外销率,外销粮食307亿斤,占全部粮食的一半。
把农产品加工能力提升上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吉林的商品粮将会是一座富得流油的宝藏,李国强对通过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充满了期待。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提质增效之路,是当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目标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包括政府、企业和农业生产者在内的多方的最大共识。
发展现代农业,各省都在发力,吉林何去何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2014年的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吉林的决策者认识到,早改早受益,大改大变化,真改真见效。突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靠改革。
导向既已明确,发展仍需蓄力。吉林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地权咋改”、“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钱从哪来”、“人往哪去”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以发展“六型农业”为载体,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吉林人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开始蓄势,一场综合配套改革的战役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