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上坎合力攻坚
——探寻四川省广元市山区特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李永生李传君张艳玲
作为农业大市,四川省广元市地处秦巴山腹地,境内崇山起伏,沟壑纵横,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的成本高、难度大,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渠道窄。
作为集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地震重灾区“四区合一”的特困地区,广元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扶贫任务艰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增收。记者深冬走进广元,探寻其山区特色发展之路。
“一主一园三突破”锁定发展新目标
广元农业人口超过20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7%,山区面积占99%,人均耕地不足1亩,每个农村劳动力占有耕地1.75亩,农业条件“先天不足”。
囿于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广元的农业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上百万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劳务输出一跃成为与粮油、生猪并列的三大“百亿元”产业之一。外出打工在促进农民转移增收的同时,也加剧了农村产业发展乏力、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的困局。
2012年,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5649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增收。广元市委书记马华多次强调: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三农”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农村是否实现小康的硬指标,各县区党政“一把手”要竭尽全力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全面小康离不开现代农业支撑,山区农业发展不应被轻视和弱化。”广元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冯磊告诉记者,山区农村社会的相对繁荣,理应建立在有活力的生产者和现代农业产业之上,我们很难认可主要由老弱病残和漂亮小楼群组合的农村社会,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社会。
2013年1月,广元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未来八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要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双倍增”,达到1.6万元。
要实现“双倍增”目标,对于贫困地区来说,难度很大。2013年3月召开的广元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在农民增收问题上,要重视平均数,也要重视大多数,更要重视极少数。必须特别关注几十万处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贫困人口发展问题。广元的发展思路锁定在“一主一园三突破”战略: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综合载体和主抓手;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扶贫攻坚上寻求突破。
作为贯穿广元“三农”工作的主线,近两年来,广元农民增收势头强劲。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42元,增速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1.6和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2014年,广元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就已接近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