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在粮食生产迎来“十一连增”之际,种子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科技的发展,优良品种推陈出新、更新换代,直接推动了粮食亩产量的逐年提升。随着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品种选育速度不断加快,品种“黑马”层出不穷。这些品种有的不断挑战极限高产;有的同时兼顾高产与高抗;有的品质优异,还原了记忆中的“老味道”;有的是专门针对当前机械化大发展的趋势而育成的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
在这么多品种中,到底什么才是好品种呢?这还得由农民说了算,农民说好才是真正的好品种!“德美亚1号”、“Y两优1号”、“济麦22”……在这岁末年初盘点之际,曾经在采访中听到的农民提到好种子时发自内心的叫好声音、看到的农民丰收后脸上洋溢的笑容,此刻都浮上记忆的海平面。对于那些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守候在育种一线,为一个优良品种的诞生付出巨大心血和汗水的种业科研工作者来说,还有什么比农民的笑脸更珍贵,还有什么比大地的丰收更荣耀。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回顾那些农民的笑声与欢容,让我们见证与记录这些“中国好品种”,让我们与民族种业同行。
——编者
本版文字:现代种业周刊编辑部 制图:王澎
玉米
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贺荣邻——
占据高寒地区最大市场份额
2014年,“德美亚1号”平均亩产达到800公斤,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成为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区玉米最大主栽品种,占适宜区市场份额70%以上。
“‘德美亚1号’这个品种有七大优势。”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种植户贺荣邻说,“耐密、抗粉籽、抗倒伏、脱水快、产量高、品质好,还有就是可以机械直接脱粒收获卖干粮,这七点就是我选择它的原因。另外,这个品种适应性特别广,不挑地,什么地都可以种,既适合精耕细作,也适合粗放管理。它的果穗大小伸缩性非常大,种密了也有十六七厘米长,种稀了更可达二十一二厘米长,所以虽然是密植品种,但在一定适宜范围内,种稀点种密点对产量影响都不大。作为一个硬粒型胶质玉米品种,粮商都愿意收,而且也能卖上好价钱。”贺荣邻今年种植了1000亩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059公斤,以每斤0.75元的价格出售后,每亩地纯收益达到800元。
河北省曲周县郭新亮——
收割机一进地,只有这个品种不倒
“‘登海605’的种子来了!”一接到经销商的电话,正在自家蛋鸡养殖场里忙活的郭新亮放下手里的活计,电话还没挂上就往外走,“给我留20袋,马上到。”
郭新亮是河北省曲周县第四疃镇东流上寨村种养大户,连续3年夏玉米用的都是“登海605”,秋收过后没两月,又备好了明年的种子。问他为啥认准了这个品种?“产量高,抗倒伏,不生虫。”郭新亮告诉记者,“收割机一进地,其他品种都倒了,只有这个品种不倒。”
抗倒伏,正是“登海605”在曲周县迅速推广开来的“杀手锏”。曲周县玉米经销商郭新强告诉记者,2013年7月底狂风暴雨,连马路边一尺多粗的大树都倒了,田里的“登海605”一株没倒,今年种植面积翻倍地涨,曲周县夏玉米95%以上都是这个品种。“农民到门市上直接找‘登海605’,一听没有扭头就走。”郭新强说,“夏播玉米正常是过了春节开始备种,现在元旦还不到,农民就开始买‘登海605’,来多少卖多少,已经补了几次货了。”
把20袋种子拿回家后,郭新亮心里踏实了许多。“这个品种好管理,正常年份两水就够,我种了3年,一次药都没打过,照样得丰收。”他说,“今年只在玉米出苗时候浇了一次水,每亩产量仍然达到1600斤~1700斤。”
山东省莱西市姜洪伟——
只要能多打粮的就是好品种
11月28日举行的“隆平杯·鲁状元玉米高产大赛”决赛上,山东省莱西市韩华村姜洪伟种植的2.25亩玉米“隆平206”以每亩2566.93斤的产量夺冠。
2011年,偶然的机会,姜洪伟从邻居那听说到玉米品种“隆平206”先订购后买种,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订购了两袋。2012年夏玉米前期旱、后期涝,产量达到2200多斤;2013年夏玉米前期涝、后期旱产量达到1900多斤,这两年他种过的其他品种产量都不如“隆平206”高。特别是2014年遭遇严重干旱,“隆平206”产量仍然达到了2566.93斤。
“除了这两亩多的高产方,我刚把另外8亩的玉米卖掉,每亩也合2270斤,村里80%种植‘隆平206’的户产量都能到2200斤~2300斤。”姜洪伟说,“明年的玉米播种要到5月份,现在大家都已经把种子买回家了,村里有2/3的户购买了‘隆平206’,我也买了14亩地的,农民的期待就是多打粮,只要能多打粮的品种就是好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