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本报记者 张 雪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更为迫切。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韩长赋表示,当前,农业部门适应新常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但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突出表现在: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挑战日益突出,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应对这些农业发展的现实挑战,必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他同时指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也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虽然农业技术设施装备条件逐步改善,但“毛细血管”不发达、“最后一公里”不到位、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虽然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但小规模经营仍占大多数,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我国是种养业生产大国,但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衔接仍然是软肋。
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正面临着难得机遇。韩长赋表示,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全面实施,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留出了余地;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增添了拉动力;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条件。
他指出,转方式,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调结构,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禀赋特点,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生产优先序和区域布局,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更加注重提高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无论怎样转、怎样调,都绝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稳定粮食产量是前提,提升粮食产能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