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灿强
2002年以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个国家的共同推动下,农业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熟知。全球范围内,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得到多国政府、研究机构、社区居民等相关方面的重视。
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征
按照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适应性、复合型、战略性、多功能性、濒危性等特征。
我国具有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加上地区间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
(一)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拓展农业功能。中国传统农业蕴含着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观和价值观,传统农业积累的生产技艺和管理知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依然具有应用价值。
(二)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佳县,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枣树不仅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依山造田,有“人间仙境,世界奇观”之称。
(三)有利于改善农民生计,实现收入倍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根据多个遗产地的探索实践,适度发展旅游是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进展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行动以来,中国政府率先积极响应,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起点,申报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截至2014年,我国共有11项农业文化遗产入选,是入选数量最多的国家。
2012年,农业部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截至目前,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等39个传统农业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此外,农业部成立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印发了“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管理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