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久久为功补齐农田水利短板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聚焦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久久为功补齐农田水利短板
发布日期:2018-08-19 10:09:00  浏览次数:11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江南水乡种植大户吴尚云领教了“命脉”的厉害。

  前些年,老吴回乡流转500亩地,发展精品蔬菜,多年摸爬滚打,掌握了技术,打开了销路。没想到今年一场大雨,让一年收成泡了汤。“上游渠道不通,洪水都漫进地里。重新翻地、补种,还要再投几十万元;要是不种,客户订单咋办?”老吴左右为难。

  老吴的经历值得深思。尽管近年农田水利投入不小,但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目前全国近一半耕地缺少灌排条件,30%的大型灌区、60%的中小型灌区、50%的小农水工程设施不配套。“春怕旱,夏怕涝”“只浇保命水,不浇增产水”,农田水利成为制约现代农业的一大短板。

  农田水利短板何来?一位老水利坦言,过去主要靠“两工”,一到冬春修,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如今这样的场面看不到了。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全国每年水利建设农民投工投劳达100亿个工日,“两工”取消后,按工日折算,投入年均减少2000亿元。另外,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与“谁来种地”问题一样,农田水利也面临主体缺位的尴尬。新时期,农田水利内外部发展环境变了,老机制难解新问题。

  农业生产,基础在水。中科院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产量的各要素中,水利贡献率达40%以上。如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如果没有水利基础支撑,再好的技术也难奏效。补齐农田水利短板,亟待体制机制创新。

  农田水利谁来干?农田水利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水库、干渠这样的骨干工程,也有支、斗、毛渠这样的毛细血管,全靠政府投不起,靠农民又干不了。一些干部反映,当前农田水利依然存在“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的问题,大型工程投入多,而大量田间小农水年久失修,成了阻塞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因此需要分类施策,“两手发力”,骨干工程靠政府,田间工程靠农民。制定科学规划,建立多元投入新机制,把各方力量整合在一起,让渠道、泵站、水库都配套起来,建设一片,见效一片,畅通灌溉“最后一公里”。

  建成以后谁来管?“用水大家抢,坏了没人修”,再好的工程也难用长久。破解农田水利主体缺位,应立足农业经营体系新变化,明晰产权,还权释能,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参与,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从一些地方经验看,以“谁受益,谁管理”为原则,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让农民的事情由农民办、农民管,使基层水利“事能议起来,活能干起来”。

  破解服务缺位,打通“最后一公里”。完善政策,推进基层水利体系改革。一些地方按流域、乡镇设水管站,让基层职工吃上财政饭,没有后顾之忧,曾经“网破、人散”的基层水利站再获新生,大大提高用水效率。有的地方以水养水,机制一变,市场之手显活力。

  补起农田水利欠账,并非一日之功。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夯实现代农业的水利根基,才能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