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县生态林与产业林融合发展纪实
杨振辉 石雪帆 本报记者张培奇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从空中俯瞰河南淅川,宛如一副以绿为底色的水墨画。画卷上,一片片荒山被划上网格,整整齐齐;一辆辆卡车满载树苗,来来往往;一片片山地树木抽芽,迎风招展;造林的人们穿梭往来,乐在其中。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淅川是守护丹江口水库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呵护丹江,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淅川重任在肩。“近年来,我们以水质至上、绿色发展为主线,把造林绿化与保水质、富群众、兴旅游等工作结合起来,全面加快水清民富县强建设步伐。”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
生态造林,千座荒山披绿装
从淅川县城南下30公里,便是马蹬镇白渡滩村。“穴挖深一点儿,把根部摆正,把土给夯实了……”3月3日,记者刚到白渡滩,就见到刘汉平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队员们种树,远处,丹江口水库烟波浩渺。
刘汉平是一位造林专业队队长,10年前,他就领着20多人忙碌在淅川县大大小小的山头,植树造林,绿化库区。“白渡滩,是典型的石漠化荒山,岩石裸露、土层单薄,种树不容易活。”提起过去,刘汉平直摇头。
在刘汉平的记忆里,淅川境内不少地方山石裸露、草木难长、水土流失等石漠化现象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差。因为土壤贫瘠,树木成活率极低,可谓“年年栽树不见绿”。
“为构筑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的‘生态屏障’,近年来,淅川县通过市场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和力量参与造林。”淅川县县长杨红忠介绍,县里与有实力的公司、大户签订造林合同,按成活率兑付造林资金;同时,林业局在树苗树种选择、造林时间、造林方式、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严把管护环节,并给予造林队专业指导,造林成活率大幅提高。
“这几年种树,才是真的见成效,不仅绿了荒山、保了水质,还美化了生活环境,我们种树的劲头更足了。”刘汉平笑着说。
统计显示,近年来,淅川县每年生态林造林绿化面积在10万亩以上,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造林合格面积连续8年位居河南省第一。
产业造林,困难群众奔小康
与马蹬镇白渡滩一江之隔的滔河乡白杨坪村,村党支部书记韩银祥正带领着村民们栽植核桃苗。
白杨坪村山高坡陡、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贫困村。2011年,韩银祥带领村民成立渠首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发展薄壳核桃产业。当年村里就种植了1000亩。3年后,核桃开始挂果,村民有了收益。
“栽下一片绿,收获满盆金。”村民韩胜林盘着指头给记者算,土地流转每亩地300元,每月劳务费1200元,再加上年底合作社分红收入,一年收入2万元出头。
“趁着大好春光,我准备再种个四五十亩核桃树!”谈起未来,韩胜林充满期待。
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库区群众致富,淅川县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发展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先后引进65家企业进驻淅川,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规模化种植软籽石榴、薄壳核桃等高效生态产业林26万亩。近2万贫困人口端上“绿饭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融合发展,万顷库区变游园
流转荒地,购买树苗,挖坑种树……从立春至今,上集镇孔雀园老板吕志波一家都在忙着种植软籽石榴、大樱桃等果树。一个春天下来,十几亩的荒坡变成了果园。
“过去我养孔雀,仅仅是为了制作标本,小打小闹挣俩钱儿。后来我栽植了果树,发展起了乡村生态观光游。这不,一年下来就挣100多万元!”吕志波拍着钱袋子强调,这得益于植树造林,让环境变好了。
如今的上集镇孔雀园,绿树掩映、鲜花争艳,几千只色彩鲜艳的孔雀漫步其中,与天天络绎不绝的游客和睦相处。
库区好生态,火了乡村游。“依托水源地生态优势,淅川大力推动林业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互动发展。”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武建宏介绍,观光采摘、特色种植等一大批乡村旅游项目火起来。“春赏花、夏遮荫、秋采果、冬有绿。”上集镇雄升植物园、金河镇泓森植物园、荆紫关镇盛坤公司万亩桑园……在淅川,像这样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已有20余家。
“花果山、丹江水,淅川咋看咋都美!”上集镇孔雀园游客朱女士由衷感叹。
如今的淅川,万物吐绿、百花争艳、鸟鸣山幽、江水如蓝。生态环境日趋向好,森林覆盖率达到45.3%,环库区森林覆盖率已达51.4%,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及以上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