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近海捕捞面临寒冬,远洋捕捞能走多远?前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官员做客《民声热线》表示,沿海渔业资源衰竭的现象应有所遏制,远洋捕捞处在“黄金时期”,但产值比重仍较低,渔民“走出去”面临各种难题。
沿海渔业资源衰竭有所遏制
据媒体公开报道,台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4月台山渔民捕捞生产四成处于亏损状态,近海捕捞业已步入寒冬期。“广东渔民的捕捞生产经营状况是进一步恶化还是有所好转?”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陈良尧表示,因近海渔船多,捕捞能力远远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近海污染比较严重影响渔业资源,且捕捞成本不断攀升,渔业资源衰退,“广东捕捞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明显下滑。”
为保护渔业资源,广东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执行国家部署的控制渔船数以及主机功率数的“双控”制度,实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十年来我们拆了5000多艘渔船,功率达到近30万千瓦,占总功率的1/6。”建设人工鱼礁、休渔禁渔、增殖放流等措施也陆续实行。“我个人判断目前沿海渔业资源衰竭的现象有所遏制。”
远洋捕捞产值比重仍较低
而与此对应的是,以捕捞为生的渔民也面临困境。陈良尧说,广东省鼓励渔民“走出去”到南海、西沙等地生产作业。“捕捞业要到外海才有出路,这也是捕捞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所需要的。这10年我们已更新改造大型渔船1600多艘。”陈良尧认为,中国远洋渔业正处在“黄金时期”。“一是我们有技术,二是劳动成本不高。上世纪60年代是美国占领公海资源,70年代是日本,80年代是韩国、台湾,90年代我们逐步跟上去。”
不过,陈良尧透露,目前广东远洋捕捞年产值7亿,与全省捕捞年产值上千亿相比,仍占比很小。“远洋渔业比近海捕捞效益稍微好一点,但因为安全问题、当地法律法规管制、市场等问题都制约远洋渔业的发展,走出去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