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渔业捕捞能力已经超过欧盟上升为全球第一,更多渔船和渔民离开近海,到更远海域捕渔的情况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渔民受到他国威胁和袭扰的几率也相应增加。如何更好地维护我国渔民的渔权,保持国家渔业捕捞能力的持续发展,给国家带来了新的挑战。仅就维护渔权来说,我国海上执法力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渔民海上捕渔权受到的威胁有增大的趋势,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
客观上讲,中国渔民之中可能有个别人的行为不一定完全合法,我们不可以“护短”!但中国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自家的孩子也不能任由外人来管教!”我们必须要有能力坚决捍卫渔民在公海和中国自己的传统海疆线内自由捕鱼的权利。我们不能把这一个个孤立事件简单对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摁下葫芦浮起瓢。可以预见,在不远的近期和将来类似问题肯定还会发生,而且将呈上升趋势。
当前亟需解决的是我国应加强捍卫渔权实际行动。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讲究斗争的政策和策略,我们的海军有能力在索马里护航,更有决心和能力在自己的周边海域维护本国渔民的传统合法捕鱼权。具体地,应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一、区域护航与伴随护航相结合,加强护渔力量的前沿存在
以南海护渔为例,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整个南海海域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九段线”海域,如何用最少的海上执法力量最大限度地为我们的渔民进行护渔护航?最笨的办法就是在每一段海上断续国境线上摆1艘军舰或海上公务执法船,用9艘船像警察站岗一样用类似“栅栏”的办法把整个南海“九段线”圈起来,哪里出现情况,就前出到哪里开展维权。实际上,用这样的办法守是守不住的,因为海域的范围太大。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区域护航与伴随护航相结合的办法来护渔护航。所谓区域护航就是在整个需要保护的海域设立划分为若干个护渔区,每个区域派出一定数量的执法船,各自负责本区域的渔船的安全。区域的划分不能有空档,应该包括整个渔船的作业区。在中国沿海之外的大洋公海上捕捞,也就是我们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之外的公海大洋上,比如太平洋的深海和印度洋上的捕捞应该采取海上护渔船与渔业捕捞船混合编队,将护渔船配置在可能受到威胁的方向上伴随护航。以上两种办法都需要将护渔力量前伸,加强护渔力量的前沿存在,及时处置海上出现的各种可能的骚扰和破坏,以防止发生渔民被侵权后处置不及时而造成渔民在海上吃亏,国家外交上被动的情况出现。
二、加强对捕捞作业的组织管理,远洋捕捞作业应以组团为主
在与南海渔民就受到袭扰情况沟通时,其中有渔民说“我们是组团前往南海捕鱼,不怕外国威胁”。海上最重要的是实力的较量,编组的渔船团队力量相对较大,在遇到外国船只袭扰时,各船之间可以相互照应、互相配合支援,外方就很难进行登船临检和拿捕。而“放单”的小船更容易受到外国公务执法船的威胁和袭扰。再一个就是要具备良好的通信能力,当受到威胁时,及时向附近的海上护渔船报告和通报有关情况,不要等到他国执法船将我们的渔船和渔民引入他国领海之内,再进行处置的不利局面的发生。笔者曾常年在南海担负海军南沙巡逻值班任务,在南沙很少看到中国渔船,主要原因是渔民没有安全感,人们不能为了挣钱把命都送了。即使是编队出海,在捕捞作业时,有时各船之间也会分开一定的距离,出现“放单”情况,这种情况最危险。如果具备良好的通信手段,编队各船之间能较好地实现快速反应。
三、按照有关国际法,强化对我国全部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执法力度
一方面,我国要加强对渔民的管理,避免渔民进入他国的经济海域。农业部已经下发通知,针对我国个别远洋渔业企业所属渔船在从事公海远洋渔业生产时,因涉嫌违规进入他国管辖海域而引起涉外事件的情况,要求对上述情况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远洋渔业安全生产,避免发生涉外违规事件。农业部要求各远洋渔业企业进入公海作业的渔船,在生产作业时与邻近国家的专属经济区界限保持至少3海里的安全距离,避免因海流、天气等原因导致渔船、渔具漂流至邻近国家海域,引发涉外违规事件。严禁未经批准进入他国管辖水域违规生产。同时,加强海上指挥和值班瞭望,时刻注意检查渔船位置,一旦发现渔船靠近他国专属经济区界限,应当立即撤离。
另一方面,按照有关国际法,强化对我国全部300万公里海洋国土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进入我海洋国土的外国船舶的违法行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经济海域并没有与周边各国协商确定。对于争议海域,执法时应该以驱赶为主,对于排它性的属于我国的无争议海域内的外籍船舶则应该加大执法力度,按照有关的国际法进行严格处置,予以坚决打击,使其无机可乘。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剧增、陆地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主要场所之一。中华民族在面对内陆的高山黄土数千年之后,现在已经转过身来面对海洋、面向世界。我外交部官员曾表示,海洋问题可谓我们“成长的烦恼”中的一部分。中国在处理海洋权益时,应坚持维权与维稳相结合,以维护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始终以最大诚意采取柔性克制手段处理相关问题,这是世界各国有目共睹的。中国在维护自身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愿同有关各方一道共同寻求互利共赢的解决途径。但中国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应被外界误解为软弱可欺,不应误解为中国可以放弃自身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