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湖北作为全国淡水渔业老大,搏来不易,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推动,主管部门的精心运作,全省渔民的辛苦劳作,水产科研人员的智慧支持,不会有今天的地位。
蓝泽桥在宜都开创的工厂化养鲟模式:地下室循环水养殖,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分解养殖产生的废弃物。(三农B2B网配图)
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要坐稳老大的位置,得有足够的实力,开放的视野,积极进取的作为。
放下身段,学习外省先进渔业模式
虾蟹混养模式,湖北省和山东均有。只是,湖北是螃蟹和小龙虾混养,山东是螃蟹和南美白对虾混养,各有千秋。
2007年,微山县高楼乡微西村党支部书记徐伟与周边几个村的能人合计,尝试着在螃蟹池里套养南美白对虾。他们引进“淡化”(由海水喂养过渡到由淡水喂养)好的虾苗,每个仅长1至2厘米,投放到蟹池里。
“螃蟹和虾会竞争吗?”我们担心地问。“不会。螃蟹在水底爬,虾子在中上水面生活,互相不打扰。这是种立体养殖模式。”
好喂养吗,技术要求高吗?一系列疑问,徐伟有问必答:与螃蟹一样养,螃蟹吃的饲料虾照样吃。养殖水温要求10℃至30℃,每亩密度4万至5万尾。这样的养殖密度,基本不发病,不用操心,每亩可增收800至1000元。
南美白对虾每亩4万至5万尾的混养密度,已令人惊叹。福清市陈兵给出的答案是30万尾,属专养。原来,前者学习后者,又结合当地实际创新了一步。
类似这样的创新,湖北省并不缺乏。在黄鳝主产区仙桃,渔民先后经历了有土网箱养殖、无土网箱养殖、大网箱改小网箱等多个改进阶段,养殖水平不断提高,最终成为全国的领跑者,能左右全国市场价格。
潜江的虾稻连作、仙桃的鳖鱼混养、钟祥的香稻嘉鱼、崇湖渔场的黄颡鱼“18221”套养以及仙桃、监利的鳝鱼专养等多种先进养殖模式,都是广大渔民的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种来自泥土的智慧极大地推动了湖北省渔业发展。
但是湖北水产做强做大,既要把这些出自本土的经验推广放大,也要多学学沿海省份设施渔业、生态渔业和专养、精养的先进经验,也许这不失为湖北渔业再上新台阶的一个突破口。
由大到强,还需奋力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