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湖南汨罗市新塘乡水面资源丰富,2010年,吴建文、朱克交等9人承包了新塘乡新塘湖、东内夹湖、南内夹湖,成立汨罗丰鹏渔业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化养鱼。目前,该合作社养殖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远销广东、四川、湖北等地,2012年,三大湖养殖收入近1700万。
湖北鱼商清早来湘“抢”鱼
“新塘湖起鱼了!”12月6日上午,笔者得知这一消息,立即驱车前往新塘乡磊石村。冬日清晨,湖面雾气朦胧。湖中央,工人们才收拢鱼网,湖岸上,早已聚集了慕名前来的鱼商们。
鱼商王先生说,在广州,湖鱼十分抢手,每天销量少则3000斤,多则上万斤。他们一般在湖北、长沙、岳阳等水产市场批发进货,但由于鱼往往几经转手,死亡率高,运输风险大。“今天,我一早就来到了这里排队,希望可以满满装一车。”
在一辆牌照号开头为“鄂L”的鱼罐车内,来自湖北的李先生还准备趴在方向盘上小睡一会。他说,他今天特地起了个大早,从通城驱车300多公里来到汨罗。他告诉笔者,新塘湖的鱼鲜而不腥,好养好卖,这批鱼,他还准备拉回家养一阵子,“25斤重的青鱼,现在只能卖到15元/斤,有点亏,我要等到20斤左右的青鱼每斤17元时再出手。”
朱克交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他说,大约每5天可以打一网,每网可以上鱼80万斤,三个湖总产量超过200万斤。“大部分主动上门拉货,被送入湖南各地及广东、四川、湖北等地市场,销路不成问题。”
从散户养殖到“抱团”发展
养鱼,是新塘的传统产业。吴建文说,以前小养殖户取鱼后,由于规模不大,无鱼贩上门收购,加上无专门的屯鱼设备,活鱼一上岸,必须主动找销路。这样一来,养殖户在市场交易中完全处于劣势,辛苦一年,利润大头却送给了鱼贩子。
吴建文说,当农民也要学政策,2007年左右,我国颁布了《农民合作社法》,在法律上承认了合作社的市场主体性和合法性,一时间,各种农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吴建文、朱克交、朱自传等9个养鱼的“老把式”早就不满足“小打小闹”,对成立合作社充满期待。
2009年下半年,新塘乡内的新塘湖、东内夹湖、南内夹湖承包周期到期,他们立即以高于往年4倍的价格将这三个湖承包下来,注册成立了汨罗丰鹏渔业专业合作社。2010年初,他们按照淡水鱼立体养殖模式,以1:10:30:50的比例投下了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鱼苗,添置了渔船、鱼网等设备,修建了屯鱼设施,总投资近1000万元。
2010年底,他们共捕捞商品鱼150万斤,平均亩产300斤。为打开市场,他们以略低于行情的价格,全部批发给省内各大鱼商。
2011年,由于养殖规模大,他们引起了多家饲料、鱼肥企业和鱼商们的注意,鱼饲料、鱼肥、鱼药等厂家均由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送货上门,并由厂家定期派专家上门授课指导,许多省内外鱼商也找上门来订购活鱼。
与以前相比,同样是养鱼,技术提高了,成本降低了,销路拓宽了。2011年底,三大湖共捞取商品鱼200多万斤,销售收入1400万元。2012年底,三大湖销售收入近1700万元。
技术革新,创造“新塘鱼”品牌
“用纯精饲料喂养的鱼生长快,但腥味重,肉质肥腻。”因此,在饲料的选择上,吴建文等9人一直在花心思。2012年,一位前来钓鱼的老钓友给了他们启示,油糠是稻谷外壳与米粒之间的一层薄膜,香味独特,鱼十分爱吃,常用作钓饵,价格也便宜。
于是,从当年开始,他们开始尝试从当地大米加工厂收购油糠喂鱼,不久,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了。吴建文介绍,油糠不但鱼儿爱吃,而且还可以作水肥料。水肥了,浮游植物就多,为以吃浮游植物为主的鳙鱼、鲢鱼提供了食物;同时,水生植物一多,水中氧气自然丰富,整个湖水的生态大为改善,鱼生长迅速,死鱼的现象大大减少,鱼肉的品质也大有改善。
笔者在新塘湖捕鱼现场见到,与一般抠鳃提鱼方法不同的是,工人们都用手提着鱼的嘴巴。吴建文告诉笔者,这就是他们“发明”的取鱼方法之一,这样可以避免损伤鱼的鳃。经过3年的摸索定型,现在他们已将拉网、捉鱼、提鱼、装筐等取鱼流程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技术动作,将对鱼的损伤降低到最低。
一位来自长沙的鱼商告诉笔者,新塘湖的鱼不但好吃,而且很少有脱鳞、断鳍等现象,运输途中死亡率极低,拉回家后还可以回塘养殖,“所以,我们不惜舍近求远来进新塘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