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清晨,天空像刚刚被清水冲洗过的蓝宝石一般湛蓝,火样的太阳,浇灌出一片红彤彤的朝霞。菱湖镇永丰村连片的鱼塘碧波荡漾,闪烁着生机。塘埂上,黄豆秧新绿簇簇,茎上、叶上的露珠如钻石般闪亮,在微风中跳跃着,舞蹈着。崭新的水泥路伸向远方,水清云淡处,鸟儿翩翩飞,优雅地划出一道道弧线……
淡水鱼养殖(三农B2B网配图)
“省级乌鳢产业示范区在我们村有1500亩。今年我们又进行了500亩的生态化改造。现在示范区的亩产量已达到1660公斤。”永丰村主任金兵强说。“除了养殖,我们还推行‘油基鱼塘’模式,在塘基上种植油菜,油菜收取了种黄豆了,黄豆收取了种芝麻,这样不仅美化了园区,还让一亩塘基年新增收入3000元。”据介绍,乌鳢产业示范区主要是从事乌鳢的专业生态养殖,养殖面积6500亩,横跨永丰、建丰2个村。
近年来,为增强渔业发展的综合实力,菱湖镇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兴建现代渔业精品园。通过园区建设吸引发展要素,改变过去“低、小、散”的传统生产方式。运用工业化的思维管理渔业,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之路。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渔业协会、建立产学研联盟,拉长产业链,形成叠加效应和总体合力。
在陈邑村加州鲈鱼主导产业示范区,养殖户们有的在岸上像拉网一样拖绳索翻动塘底,有的在用长柄耙子搅动塘底。“这样能够翻松塘底下的淤泥,让上下水层交流混合,不仅能释放出底泥中沉积、吸附的营养盐和微量元素,还可以防止水质变差。”加州鲈鱼专业合作社的农技员沈培亮一边指导一边说,“搅动底泥是一种保持水质的很实用的办法,夏季饲料投喂量多,对水质影响大,而水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养鱼的经济效益。”
钱继荣在塘边喂食,“这批鲈鱼是5月份放养的,共投入2万尾。现在每天早中晚各喂1次,到这个月底可以减掉中间的1餐。等到10月份就可上市了。 ”老钱有鱼塘30多亩,去年收入近10万元。“今年鲈鱼价格上涨,这几天达到了17元1斤。 ”“6月中旬我出售了6万元的鲈鱼苗,这可是净收入,没成本。”老钱开心地笑了笑。
说起园区建设,老钱连说好,“鱼塘连片,交通方便,人家汽车都开到塘边上来收购。以前塘小又分散,产量是现在的十分之一,卖鱼还要靠自己用船运出去,一个村庄的收入也抵不过现在的一户。”
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一环扣一环的质量监督可溯机制,生态治污技术的应用,处处彰显出菱湖水产养殖开始进入了园区化的新时期。“现在,我们以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实施重点突破,由点到面,梯次推进,促进现代渔业转型升级。”菱湖镇相关负责人说。
沿着满目青翠的菱锦公路,我们又来到了卢介庄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区。一口口波光闪闪的标准化鱼塘,一条条错落相间的主干道,一条条排灌分家的水渠,构成了广袤连片的鱼塘基地,串成了一条美丽的致富链。
菱湖渔业协会的秘书长沈学能带着市水产推广站的高级工程师劳顺建正在塘埂上指导养殖户们进行饲料的正确投放和夏季鱼病的防治。塘埂上,女桢郁郁葱葱,杨柳随风摇曳。水面上鱼儿不时翻卷起阵阵漩涡。卢介庄特种水产示范区是2012年6月才建成的,拥有养殖面积2110亩,养殖户100多户,主要从事黑鱼、黄颡鱼、加州鲈鱼等特种水产的养殖。这个月底将要进行省级特种水产示范区的验收。村党支部书记费财林说:“我们村有鱼塘面积4500亩,除了这个园区,还将近有2000多亩水面积和300多户养殖户。创建省级特种水产示范区,推广生态养殖和品牌经营对他们有很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菱湖镇已建成省级示范区和特色精品园4个,这一个个“组团发展”的“绿色”重点区域,不仅勾勒出了菱湖因水而兴的生动姿容,更奠定了菱湖作为“中国淡水鱼之都”的战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