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湖广熟,天下足。”自古以来,以洞庭湖平原为中心向南北辐射开来的湖广地区,就是家喻户晓的“鱼米之乡”。湖南作为全国水产大省,水量充沛、河网广阔,水资源与水产资源十分丰富,环洞庭湖区域更是囊括了湖南省60%的水产。可以说,从湖面到餐桌,这里发生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国人的神经。
在地处洞庭湖腹地的湖南常德,有这样一群人,凭着扎根僻壤的毅力和敢为人先的精神,严谨为学,务实为业,缔造了一个在国内水产界小有名气的学科团队,为让老百姓吃上放心水产提供了坚强后盾,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创造了巨大价值,也为湖区可持续发展探索贡献了宝贵经验。他们就是湖南文理学院的水产生物学学科团队。
扎根洞庭热土 求索渔业转型
5月下旬,记者来到湖南省益阳市的大通湖渔场,这个管理体制几经更迭的昔日国营渔场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刷有白色编号的渔船整齐停泊在湖边;数不清的螺蛳从湖面各处运来,经传送带倾入等待已久的斗车,被工作人员铲平、运走;整饬一新的堤岸上,一支现代化的运输车队正整装待发……一切繁忙而有序,唯有湖面保持着往常的宁静。
与连通长江水体的东、西、南洞庭不同,大通湖作为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其主要功能是养殖,素有“中国淡水鱼都”之称。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洋水产大举占领我国市场等多重挑战,这里肩负着做大做强我国现代水产业的重任。
然而,改变并非一夜之间发生。
[page]在天泓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杨品红教授,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从2011年起,他几乎每个周末都“泡”在这里。
杨品红告诉记者,这里原本属于大通湖国营渔场,现在这里的12.4万亩水域滩涂,被天泓渔业购买了49年的使用权,开展大水面淡水养殖研究与示范。湖南文理学院担负起了提供科技支撑和输送人才的重任。
资料显示,近20年来,中国丰富的内陆水域、浅海滩涂和低洼宜渔荒地已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水产品产量占到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2/3左右,连续十余年居世界首位;品种从传统的四大家鱼发展到鱼虾贝类多种产品;区域也从沿海、长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
然而,养殖模式落后、投入大、能耗高、效益提升乏力以及养殖的自身污染等导致了水产养殖一度遭到诟病,不少传统养殖方式被取缔,新型养殖方式却仍有待探索。
杨品红介绍,当前我国淡水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水库养殖和湖泊养殖等,以池塘养殖为主。这一传统养殖方式由于适应了我国“小农式”的种植和养殖传统,历经数百年仍无根本变化,不仅与规模化养殖和机械化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也无力应对动物流行病、水体污染、渔业资源衰退等带来的新挑战,我国淡水渔业发展开始遭遇瓶颈。
如何兼顾水产品质量和水域生态安全,探索一条可持续的淡水渔业发展之路?成了摆在洞庭湖及湖区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
2012年11月8日,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在湖南长沙召开。杨品红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内陆湖泊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前景》的发言,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与会者认为,“能效渔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模式,为我国未来淡水渔业的发展方向指出了一条新路。
从湖面到餐桌 凝练创新方向
距洞庭湖不到20公里,坐落着湖南省首家水产研究重点实验室“环洞庭湖水产健康养殖与加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系属湖南文理学院。从1975年原湖南农学院常德分院(1989年并入该校前身之一的原常德高专)发展至今,该校已建成生物科学、农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本科专业,在校学生逾千人。
为应对渔业转型挑战,发挥科技支撑力量,通过深入调研和严密论证,湖南文理学院决定以已有的湖南省重点学科“动物学”为支撑,围绕“水产养殖”,凝练形成特色鲜明、相互交叉的一批重点发展方向,开展水产生物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探索。
[page]“为什么选择水产学科?”湖南文理学院副校长姚春梅教授表示,因为水产在湖南省经济中占了重要份额,而常德市又占了较大比例,有“中国淡水鱼第一股”之称的大湖水殖和湖南省重点后备上市企业天泓渔业又是该学科长期以来技术服务的重点对象,学校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地区和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记者走访时了解到,湖南文理学院水产学科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校便已成立水产科学教研组。2001年7月,杨品红从湖南水产科学研究所调入湖南文理学院后,带动了该校以应用为主导的水产学科的快速发展。
2001年至2012年在校期间,杨品红潜心研究11年,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3项,以他为首研发的稀土育珠和超大型无核内珍珠养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大湖水殖创造了近3亿元的销售收入。在常德市郊白鹤山,校企合作共建的“国家级淡水鱼类种苗繁育基地”(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湖南洞庭鱼类良种场”),年繁育鱼苗能力达20亿尾,辐射养殖面积超过100万亩,每亩可为渔民增收300元以上。据统计,该团队为产业创造的效益已超过百亿元。
姚春梅告诉记者,由于水产学科注重实践、注重应用和技术研究,成了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排头兵”,极大带动了其他学科面向地方开展科技创新服务的热情。
近年来,该校水产学科的发展提速,并向基础倾斜:2003年,湖南省水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杨品红任主任;之后,国家级“现代农业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渔业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先后挂牌;2008年,“洞庭青鲫选育”项目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2011年,“动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2012年,“环洞庭湖水产健康养殖与加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
2012年9月,杨品红出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他审时度势,首次提出了“能效渔业”的理念,从渔业资源的物种多样性和种质资源收集入手,率团队开展渔业新模式探索,形成了三个主要研究领域:资源保护与育种、健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未来5年学科发展格局始成。
构筑人才高地 引领产业发展
[page]得益于杨品红的“领军人效应”和学校“百名教授、百名博士”人才工程的强力支持,湖南文理学院逐渐构建起了该校博士学位比例最高的学术团队。
据了解,目前该校从事水生生物及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已达21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博士学位10人、在读博士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3人,45岁以下人员占50%以上,平均年龄仅39岁。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组成员,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渔业协会的常务理事,均有该学科专家的身影。如此高的人才密度,在一所地方院校中并不多见。
刘良国,“资源保育”方向带头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水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成员。2009年至2012年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他率队对洞庭湖四大支流水域的鱼类资源展开系统调查,发现了3种未被报道过的湖南鱼类新记录,使湖南省有记载的鱼类从186种增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