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周,长达3个月的黄渤海休渔期就正式开始了。往年,在该时间节点上,大连人都会大量购买海鲜,希望在这个捕捞季的“最后时刻”,过足嘴瘾。“今年的情况明显不同了,海鲜价格太贵,普通百姓恐怕吃不起了。”大连海鲜批发商马明颇为无奈地说,初步估计,今年海产品的捕捞量比去年同期少了40%~50%,由此推动了海鲜价格“高不可攀”。
吃不饱的海鲜
“今年,海产品的捕捞量进一步减少,大连周边渔港已难以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海鲜批发商们只能从山东等地进货,补充货源。而今年,山东等地的海鲜捕捞量也急剧减少,我们有时根本备不齐货。”马明介绍,因为货源紧缺,批发商们为了抢货自然太高收购价,由此必然推动终端市场上,海鲜价格的飞涨。
“我是卖海鲜的,不过,说实话,今年的海鲜普通老百姓恐怕吃不起了。”三八广场附近一家水产品市场摊贩刘晶介绍,现在,产自黄渤海交界处广义的渤海刀售价为每斤90元~100元,去年同期,这种“渤海刀”价格为每斤60元;大鲅鱼售价为每斤22元左右,去年同期为17~18元;虾爬子每斤40元左右,去年同期大约30元……
“今年休渔期前的这段时间,海鲜价格太高了,普通消费者基本吃不起,比如买一条大鲅鱼就得100多元。从我们这个水产市场看,来买海鲜的基本都是饭店采购人员,或者是买来送礼的。”刘晶坦率地说,在她所在的水产品市场,一天下来也没有几个普通消费者,即使是在这个传统的“疯狂尝鲜季”,但海鲜高昂的价格仍然让很多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因为海鲜的价格太高,今年休渔期之前的“疯狂尝鲜季”再也疯狂不起来了。“现在,普通消费者更愿意去早市或夜市购买海鲜,并且,主要是买一些小黄花鱼和小牙鲆鱼等尝鲜或者冻腌储存。”马明介绍,当前,小黄花鱼每斤5~6元,价格与去年同期相近,但个头要比去年小很多;5~6条一斤的小牙鲆鱼每斤11元,去年同期仅为6~7元,不过,虽然价格上涨,但其还在普通消费者能够勉强接受的范围内。而且,这个时候,大连人习惯于买一些这种小牙鲆鱼晒干,留着在“漫长的休渔期”里,煎炸食用。
不敢出手的囤货季
“往年,在6月1日黄渤海休渔期的前一周,水产批发商就开始囤货了,但今年,我们不得不更慎重了。”大连另一位水产品批发商朱加华表示,今年,水产批发商上货的风险加大。因为海产品价格太高了,而终端消费市场却比较冷清,在这种情况下,高成本拿货,很容易砸在手里。
对于朱加华的说法,马明表示认可。“海产品的进货价太高,今年,做海产品生意的日子大都不好过,现在看,全年收入恐怕要减半了。”马明说,目前,不少海产品批发商不敢大量囤货,基本都在谨慎观望。
“根据当前情况预测,今年休渔期间,大连市场上冰鲜海产品的供应量将减少,预计价格会在现在行情的基础上,再涨20%左右。”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海产品价格飞涨主要是由捕捞量少、捕捞成本提升等“上游因素”主导的,所以,购买力下滑并未能拉动海产品价格回落。
高成本考验传统海产品供应链
在采访海产品行情时,记者发现如今整条海产品供应链都面临巨大压力。“如果说以前出一趟海能捕捞上千斤的鱼虾等海鲜的话,那么,现在也就是几百斤,甚至不到100斤。而与捕捞量减少正好相反,如今,人工费大幅提升,柴油等各种物资价格飞涨,我们只能在海产品上涨价了。”瓦房店市西杨乡一处渔港的渔民们表示,海产品高昂的价格并未让他们获得更多收益,相反如今连他们自己吃上一顿海鲜也觉得奢侈,甚至干脆不舍得了。
产业的上游如此,那么下游的各个环节更是压力巨大。“作为批发商,因为海产品太高我们不敢进货,而终端的零售商受到的冲击更直接,因为价格居高不下的海产品他们根本就卖不动。”海产品批发商朱加华无奈地说,如今,海产品的高成本正在考验整条供应链,使得上游环节赚不到钱,而终端消费者又吃不起。
“我们这一辈尚且如此,那么,子孙后代呢?难道将来海鲜也要成为奢侈品吗?”业内人士表示,“从棒打狍子瓢舀鱼”的资源富足年代到如今的海产品捕捞量锐减的现状,保护海洋资源的问题已经非常迫切地摆在眼前了。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坚持休渔和增殖放流,忍一时而许下一个“有鱼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