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近日,103万尾日本黄姑鱼“鱼宝宝”在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科研人员的护送下,撒着欢跃入普陀白沙海域的人工渔礁区。这是舟山市水产研究所今年第20次进行增殖放流活动。
截至目前,全市今年已增殖放流日本黄姑鱼、大黄鱼、梭子蟹、厚壳贻贝等各类苗种4亿余尾(粒、只)。其中,市水产研究所放流鱼贝苗种3亿尾(粒、只),投入资金535万元。
离池入海寻新家
8日上午8时30分,位于普陀西闪岛上的省水产研究所试验场内,省、市两所的水产科研人员们都蹲在地上,忙着计量鱼苗的规格与放流数量。“鱼宝宝”们出生于今年初,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试验场科研人员们既当爹又当妈,精心照料,至今它们均已成长为体长约五六厘米的“健康宝宝”。在育苗池里生活了几个月,在得知即将离开时,“宝宝”们调皮地躲避着准备送它们上船的工作人员。“日本黄姑鱼,俗称黑毛鲿,舟山人有的叫它白鱼免鱼,隶属鲈形目,是一种较大型的鱼类,也是我国东海固有的鱼类品种之一。”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养殖室副主任柴学军说。
该所从2002年开始对日本黄姑鱼进行人工育苗研究,2005年开始进行探索性放流活动。之后,日本黄姑鱼多次被省、市两地列为增殖放流品种,年均放流百万尾以上。
撒欢寻亲再繁衍
下午1时30分,放流船驶至普陀白沙海域。在这片海域,有许多由我市渔业部门为鱼虾贝藻特意建造的“海底公寓”——人工渔礁。很快,103万尾“鱼宝宝”告别相处几个月的工作人员,欢跃入海,去寻找兄弟姐妹和自己的新居。
据介绍,现在放流的黄姑鱼苗种在海里生长两三个月后,其个体可达七八两重。隔年后这些鱼在水较浅的白沙海域较难捕获,它们会主动朝外海游去,在东极等海域偶尔还能见到。
“之前,我们还曾对从渔民手中买来的黄姑鱼做过DNA亲子鉴定和遗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也就说,它的基因与我们所里的亲本鱼极其相似,基本可以确定为是咱们的‘鱼宝宝’。”柴学军笑道。
根据评估,日本黄姑鱼的投入产出比为1:5以上,而且放流日本黄姑鱼后,舟山沿海渔民的捕捞产值比放流前增加了2—4倍,显示了日本黄姑鱼资源量有所恢复,生态群落结构有所好转。“七、八两个月是增殖放流的高峰期,除日本黄姑鱼外,我们还将继续放流条石鲷等其它品种的鱼苗。”市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洪志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