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销售陷“怪圈”
这边厢蟹农找不到门路卖个好价钱,那边厢买家抱怨买不到“正宗货”—— 大闸蟹销售陷“怪圈”
8月底,王通元就开始频繁到上海拜访亲戚朋友了。跑亲戚是有目的的——推销今年即将上市的阳澄湖大闸蟹。他的一个亲戚从事钢贸生意,去年带着几位朋友去阳澄湖做客,豪爽地买了近百只5两重的蟹,当时觉得“味道不错”,今年这些对象就是要重点“公关”的;他的另一位亲戚是沪上某银行的销售经理,中秋节要给客户送礼,去年买了数十盒大闸蟹,今年估摸着也会买……
王通元是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的一个普通蟹农,家有蟹塘20亩。3年前,他和当地其他一些蟹农开始尝试自产自销阳澄湖大闸蟹,跳开中间人,通过直销渠道让蟹农和客户实现“双赢”,但一直不怎么成功,因为他接触不到大型企业,没有销售渠道。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型企业想购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却往往找不到“入口”。
自产自销
王通元的店铺并不难找,驱车沿着唯亭镇主道一直开到十六铺就能见到,不过,沿途的诱惑倒是不少,每家饭店、餐厅都有人向记者热情招呼说“进来坐坐”。王通元说,再过几天,这里就会涌进无数私家车,路边“招呼”的人会更多,大部分没有目的性的吃客走到一半,就被吆喝进去了,靠里头的小铺子要揽客,还得靠熟人介绍。
他家的门面很小,进门右手边是一排用水泥瓷砖砌起来的池子,还未到“开闸”时间,水池里只有几十只蟹,3两、4两的,定价在60至70元之间,“比上海市场上的价格便宜多了。”
数年前,王通元并没有以直销的方式卖蟹,而是与经销商合作,“那样做没啥后顾之忧,只管供货就行。”2006年,上海某知名连锁企业的老板在王通元家里品完蟹后一锤定音,将他家的大闸蟹纳入到供货体系中,随后,这家企业在上海打造了一个销售品牌,将大闸蟹运到上海卖高价。记者在一张已经很残破的2008年宣传单上看到了经过层层“包装”后的售价:最便宜的“优品”系列2.5两12只装售价558元,最奢侈的“极品”系列4两至5两10只装要卖到2158元。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售价太高,大闸蟹销量不佳,企业减少了购货量;另一方面,为了获利,企业又拼命向蟹农压低进价。王通元不干了:“他们一盒6只装3.5两的大闸蟹要卖668元,还不如我直接卖给客户,打个7折都赚不少呢。”2009年,王通元和几位当地蟹农与这家企业终止合作,自己开了家门面,开始自产自销。
销售“怪圈”
但自己卖大闸蟹,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
王通元是蟹农出身,主要精力放在养殖上,要搞好“博大精深”的销售有些力不从心——他很少与外界接触,当然没有客户资源,仅凭唯亭镇上的一家小门店根本揽不到客人。无奈之下,他选择了最古老的方式,向“亲友团”求助。他一次次乘火车往返上海推销自己的蟹,通过亲友的帮助和“口碑效应”,把蟹全销了出去。
但求助亲戚朋友代价也很大,“帮忙费”往往是数十只蟹,而且亲友能拉到的关系有限,如果一次能卖出去百来只大闸蟹,已经是笔大订单了。王通元根本接触不到那些有买蟹需求的大公司、大企业。
里面的人出不来,但外面的人却又进不去。从记者了解到的现状来看,找不到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的直销渠道,是长三角不少大型公司企业的“痛苦之处”。去年,沪上某知名IT企业组织员工去苏州开联谊会,会后为每位员工送上了“阳澄湖大闸蟹”礼盒,结果礼盒里的蟹是死的,且根本不是阳澄湖“出品”。回到上海后,采购员只好在沪上专卖店出高价重新采购,那位采购员后来在微博上写道:“要找到一只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不容易啊。”
价格博弈
在阳澄湖大闸蟹养殖区,很少有蟹农会从成本、毛利、净利的专业角度计算盈利情况,他们有一套更加简单的计算方法:掏出去11万元,应该收回来11万元,如果蟹塘里还有剩下的大闸蟹,就赚了,如果收不回11万元,就亏本了。
但有些价格,不算也知道肯定亏。前不久,王通元接到了好几个网商的电话,对方开口就说“可以承包你们所有的大闸蟹,但价格要打个三折”,还说“现在网络上的团购价格都是三四折”,并劝他薄利多销。王通元当场拒绝:“十几块钱卖一只阳澄湖大闸蟹,除非是假的,否则亏到肉里了。”
更多时候,蟹农总是在微小的价格差异间挣扎万分。从9月到次年元月,每一阶段阳澄湖大闸蟹的售价都会上下波动,他们就会“囤货”——11月以后把蟹塘里没卖掉的大闸蟹抓上来,放在网箱中,“寄养”在离湖岸最近的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的蟹塘中,当对外售价较高时,就取上来卖出去,价格便宜了,就再囤段时间,等待更好的时机。
事实上,王通元不愁自己的蟹卖不出去,可以卖给经销商,可以供给当地的饭店,蟹农之间也会互帮互助,协会更是在背后提供着各种支持。但这位皮肤黝黑的蟹农心中所想的是卖个相对好一点的价钱,让一年的辛苦有更丰厚的回报,这是他选择直销的最根本原因。 本报记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