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近日,据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消息称,一群白海豚近日出现在珠海市珠江口青州至牛头岛之间海域,被出海进行常规监测的工作人员发现并用相机记录下来。在科考船上的该局人员透露,事发海域是白海豚捕食哺幼场所,当时辨认出33头白海豚,在内伶仃渔业资源日益衰竭之际,如此规模数量的白海豚出现不常见,几率约为5%-10%。事发海域邻近港珠澳大桥沉管浮运区,但浮运对海豚影响不大。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技术研究科副科长林文治和同事出海对海豚进行常规监测,行至珠海市珠江口青州至牛头岛之间海域,发现了这群白海豚。林文治说,13时08分左右发现七八只小群体分散捕食,追踪半小时后陆续发现更多小群体,不少海豚发现科考船后围在船边嬉戏。本次与海豚的接触中,林文治和同事共辨识、拍摄到33头白海豚,实际数量可能超出该数值。
海豚身份揭秘:多数为“青壮年”
林文治向媒体透露,本次辨认的33只白海豚含1只不到两岁的幼豚、1头10岁左右的亚成年个体、24头10—20岁的青壮年豚,7头22岁以上的老年个体,从活跃状态来看,这些白海豚的身体状况都较好。林文治还说,青州至牛头岛之间海域是白海豚的捕食、哺幼场所,过往内伶仃海域超过80%的婴幼儿白海豚都在该区域被发现。这群白海豚很可能是被大群鱼饵吸引至此。另外,科考人员对照片进分析时,还发现其中有一头乳裂的雌性成年白海豚,追逐它的疑为一群“求偶”的雄性个体。
[page]中华白海豚濒危:年均衰减2.5%
珠江口是中华白海豚的主要聚居区,据测算现在内伶仃共有近900头中华白海豚,但在环境双重恶化下仍能集中发现33头白海豚不为常见,几率仅5%—10%。“内伶仃的渔业资源在衰退,2010、2011年禁渔期,出海时能看到海面成片的鱼群犹如云的倒影,但去年和今年都没发现。最近公布的海洋环境公报也披露珠江口水质越来越差。”
近期研究表明,作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的濒危动物,中华白海豚在过去20到30年间,以年均近2.5%的速度在衰减。初步分析认为,栖息环境的恶化使得白海豚补充率不足、老龄化严重,是白海豚减少的主要原因。
科普:如何辨识白海豚?
在普通人眼中看上去外表差不多的白海豚,管理局人员如何辨识?林文治说,每年都要出海70到90天对白海豚进行常规监测,拍摄白海豚照片,通过背鳍建立档案,搜集海豚出没信息并评估其行为和划分不同海域生态功能。
中华白海豚又称印度洋驼背豚,身长1米到3米不等。素有“美人鱼”、“水上大熊猫”、“水上舞者”之称,粤、闽、港、台、澳的渔民以海上女神妈祖婆的名,誉称它为“妈祖鱼”。1988年,中华白海豚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 据近几十年有关调查资料,中华白海豚在我国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有两个,一个是厦门的九龙江口,一个是在广东的珠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