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马艳霞)6月6日至6月9日,广西钦州海域迎来了7800万尾鱼虾。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海警、广西钦州临海工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广东海洋大学联合在钦州举行增殖放流活动,此次共在钦州港附近海域放流了400万尾卵形鲳鯵、3500万尾墨吉对虾和3500万尾斑节对虾。
为了保证增殖放流苗种的质量和高性价比,整个过程均经过严格规范的政府招投标,在专家严格评选后由具有省级良种场或优良资质的苗种场提供鱼虾贝苗,所有苗种均按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规定进行认真的检验检疫,确保苗种健康无病害。
此次放流的苗种达到了“四达标”,一是做到苗种种质达标,所放苗种均为北部湾的土著种,鱼苗系来自北部湾原产地原种繁育的子一代;二是做到苗种规格达标,鱼苗规格4.5厘米、贝苗和虾苗1厘米;三是做到苗种体质达标,做到无病无伤、活泼健康;四是做到供苗数量达标,严格多次随机抽查并按实际数量计算供应量。
在增殖放流现场,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卢伙胜告诉记者,卵形鲳鯵苗长约4.5厘米,四五个月能长到一巴掌大,一年后就能长到约一斤重;斑节对虾和墨吉对虾苗长约0.9厘米,一年后分别可以长到25厘米和15厘米左右。这些苗将惠及千家万户,造福渔民百姓。
据了解,放流后广东海洋大学卢伙胜教授团队还将采用体外标志法、荧光标志法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结合该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增殖放流鱼类信息采集系统、拟于2017年~2018年,开展两周年连续八季度北部湾海上定点调查等先进手段系统评估放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