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国凤)今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机构,涉农涉鱼企业采取担保贷款、优势互补等措施,为解决广大渔业养殖场户融资难进行了有益尝试。这也是自治区以合作创新服务助推渔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目前,工行贺兰支行和华夏银行宁夏分行为当地鱼料贷款授信5000万元,到3月15日,工商银行贺兰县支行已为19户规模鱼场户发放惠农贷款490万元;大北农公司与当地6个渔业养殖基地、国内7家鲜鱼运销商签订运营合作协议。
建立合作机制,促进渔业融合发展,是自治区推进渔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亮点。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支农方式进行了重大创新。自治区农业财政部门出台了支农贷款担保资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贷款贴息资金三个管理办法,力求通过财政资金,放大银行贷款,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自治区农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政策创新,组建渔业饲料联合社,发挥人才、技术、资金、物资聚集效应,延伸产业链;建立银企合作、企农联盟协作机制,采取担保贷款、优势互补,为解决广大渔业养殖场户融资难问题主动作为。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自治区养殖面积已达77万亩,水产品产量16.9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33亿元。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集散中心。针对当地渔业面临“成本”与“价格”双层挤压,当地鱼在本地市场受中南省区水产品购入的冲击,无价格竞争优势;在外省区,缺乏统一的品牌销售,无序竞争,优质不优价的实际。自治区要求,各级涉渔部门、各个专家技术团队、各级技术人员建立完善社会化渔业服务体系,在技术服务和推广上,以点带面、进村入园,了解渔业上下游产业的融合衔接问题,梳理政策扶持的重点和各类服务的切入点,从鱼苗培育、技术指导、饲料供应、器材采购、产品销售、质量安全等方面搞好统一服务,努力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