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宁夏深入挖掘现有资源,以渔业技术创新推广为抓手,抓重点、解难点、创亮点,打造现代渔业发展新优势。
加大池塘标准化改造挖掘潜力增效益
2015年,宁夏以“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养殖池塘改造力度,大力推进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依托自治区产业化项目实施,建设集中连片200亩以上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20个,带动全区标准化改造养殖池塘2.8万亩,实现“池水深、基坚实、渠畅通、路成网、电到塘、机配齐”,为稳产、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标准打造了青铜峡二渔场等5个现代渔业示范基地。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综合应用了混凝土护坡、进排水暗渠、电缆地埋、底排污等技术,建设实训基地,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新技术应用上,集中示范了微孔底部增氧、涌浪机水体循环、物联网智能监控增氧、手机摇控投饵管理等新技术,实现管理信息化、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养殖方式上,开展了高产高效养殖示范,实现常规品种亩产3000~4000斤、亩效益5000元以上,优特新品种亩效益8000元以上的高产、高效目标。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结构增效益
2015年,宁夏以名优品种养殖扩规模、休闲渔业强基础为抓手,通过增加政策扶持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工作。
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方面,今年自治区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优良品种、运用先进技术、装备现代化设备设施。通过实施自治区产业化项目,优质粮工程、粮食创高产示范、水稻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农技(农艺)相结合,以青铜峡、贺兰、灵武为重点,建设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稻田养蟹基地50个,创建稻蟹、稻鱼、稻鳅、稻鸭等综合种养示范基地6个,示范带动自治区推广稻蟹(鱼)生态种养10万亩(最高达到16.7万亩),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
在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方面,今年自治区产业化项目和财政支农项目都不同幅度增加资金,加大对名优新水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的扶持力度,黄河鲤黄河鲶等本地知名品种、虾蟹等引进名优品种健康养殖面积达到25万亩。今年,通过招商引资,外地企业带技术带人才带资金来宁投资养虾积极性提高,温棚、池塘、湖塘养殖南美白对虾面积达到1500多亩,预计亩均效益8000元以上;河蟹养殖面积11万多亩,“虾兵蟹将”成为宁夏水产养殖的生力军。
在休闲渔业方面,结合“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以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快发展休闲渔业。企业、养殖户对休闲渔业的投入显著增加,全区休闲渔业场点达到245个,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产值明显提升。
打造“宁夏鱼”品牌提升品质增效益
做大“宁夏鱼”生态品牌。重点打造了星海湖、沙湖、阅海湖、腾格里湖4个生态渔业养殖示范板块,大水面生态养殖面积占到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的65%。今年3月,宁夏沙湖生态渔业公司的鲤鱼和鳙鱼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全区有机水产品总数达到4个,宁夏水产品向“高质”、“高端”迈进坚实一步。
做大“黄河鱼”特色品牌。依托黄河优质鱼类资源,着力发展黄河鲶、黄河鲤等黄河系列土著鱼类养殖,以黄河文化、特色优势打造宁夏“黄河鱼”品牌,提升品牌形象。今年,对宁夏黄河鲶原种场、宁夏中卫市黄河鲤良种场进行了改造升级,选择培育并向市县级水产良种苗种繁育场点更换PIT电子个体标记的黄河鲶、黄河鲤亲本7000组,攻克了黄河鲶仔稚鱼人工配合饲料饲养技术难题,为宁夏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大现有知名品牌。以“沙湖大鱼头”、“灵汉鱼”、“银川鲤鱼”等深受周边市场青睐的已有知名品牌为重点,突出企业在品牌创建、培育、壮大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基地、湖泊生态养殖基地建设,扶持做大做强做亮品牌。品牌水产品价格普遍高于普通水产品1~4元/公斤,市场需求旺盛,供销两旺。
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体制增效益
高手在民间。今年,宁夏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技术示范与服务、水产品流通与销售、融资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渔业生产者、经营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生产、经营效益显著提高。
以科研单位和运销企业为龙头,以养殖、销售、加工、饲料生产等沿产业链相关企业、合作社、大户为主体,成立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全部退出,完全由企业组成的宁夏渔业产业协会和银川市渔业产业联合体。加强产业链配套合作,形成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一条龙,风险共担、信息共享、市场开拓力较强、融资渠道通畅的联合体,提高产业化水平,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有序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养殖户积极注册登记家庭农场,优先发展了一批经验丰富、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养殖能手和资金实力强、发展理念先进的新型养殖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生产专业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各类渔业社会组织达到100个,以渔业为主的家庭农场55家,在先进技术引进示范、水产品及时顺畅销售、标准化健康养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宁牧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