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流
今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在长江沿线启动了“护航中华鲟”行动。4月12日,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在湖北宜昌放流了3000尾中华鲟。这些小鲟们要游上2000公里,历经磨难,大约在今年6月左右到达上海长江口。呆上3个月后,逐渐适应海水环境,然后投入大海怀抱,直到14年后,它们发育成熟了,再洄游到长江繁育下一代。在这些中华鲟当中,有61尾属于“特种部队”—科学家在它们体内植入了声呐标记,沿江站点可定位。
监测
此次中华鲟的放流监测将有三个监测点,分别是南京、江阴和靖江。4月24日早上10时多,南京的长江监测点已经接收到首个小鲟“过境”的信息。目前已经有10多尾中华鲟冲过第一个监测点。科学家们为能全方位监测小鲟们在长江里的生活状态,在小鲟体内植入芯片。芯片不但能够很好地“记录”它们所处的水质,还能为它们建档案。小鲟长大后,科学家们也能清楚地知道这只中华鲟的年龄、生日、父母是谁,都到过哪些地方。此外,小鲟身上还装有标签,可以防误捕。
标记
目前,宜昌是中华鲟唯一自然产卵场。正常产卵时,每条雌鲟的产卵数量可达30万-120万粒,专家统计,每100万粒卵里,只有3粒能够真正长成鱼。自然环境里繁殖的艰难令中华鲟野生种群濒临灭绝,科学家希望只能寄托在放流的这些鱼身上。科学家追踪中华鲟游动轨迹靠“标记”,一般以植入鱼体体内或体外标志为主。为此,每尾放流中华鲟均进行体内体外“复合标志”,有雷达标志还有骨板标,特别是打在骨板上的电子芯片如同“身份证”。
姜华